近日,记者在本市一位收藏爱好者侯先生家里见到一只北宋钧台窑官窑钧瓷的乳浊釉。是一只小钵,口经约十公分,外施深天青色釉,口沿处呈绿色;里施月白色釉,钵底和圈足施芝麻酱色釉;圈足脱釉处露紫褐色胎。釉上有点点土锈花。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钵上的釉显得特别厚,釉里气泡密集,中有幽幽柔和的蓝光。
翻阅资料得知,这种釉跟所有的古代、现代瓷器的釉都不同。它的釉厚,釉中好象有水,显得特别滋润,中有篮光,釉光在内。如果把瓷器的釉比作玉的话,只有这种乳浊釉最够资格,而且不是一般的玉可比,只有和田玉才如乳浊釉那么滋润、细腻、幽美。侯先生手里的乳浊釉就有这些特点。而且仔细观看,釉中还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线条,是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诡密难解,又极其独特,其它名瓷均不具备,而被看作是鉴定乳浊釉的一个重要标志
北宋末期,有一个工匠,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凭借感觉,烧了这种釉瓷,深得皇家喜爱。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作为御用品进了宫庭,民用品生产得极少。这位工匠既无师承,又没有传徒,因此传世的这种钧瓷器屈指可数,以后历朝历代也没有人能烧出这种釉。现代用化学、光学手段,虽能测出釉的成分和光学特征,但那工匠的操作过程失传了,因此怎么也仿制不出来。所以民间有"家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谚语。古玩地摊上充斥许多禹县烧的仿钧瓷器,从北宋至金元时期,中国几十个窑口都烧仿钧瓷。仿钧瓷器烧得惟妙惟肖,极难分辨其真伪。
侯先生手里的乳浊釉小钵是十几年前在古玩城一位农民摆的地摊上买来的,当时有人说是明清的仿钧,也有人说是元钧,大多数人说是赝品,新东西,就连卖家也说弄不懂是什么东西,说二十元买的,就卖三十元。侯先生虽说当时也并不十分确定是什么东西,但可以肯定是旧时的真东西,就买了。回去仔细研究才发现是钧瓷中的乳浊釉,简直是无价之宝。“拣了个大便宜”,因此无论别人给多高的价,侯先生都不肯转手,“要当传家宝了”,“这东西失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仅此一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