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起两位日本老人
(2014-11-24 23:05:46)
标签:
日本文化国民性 |
分类: 日本文化 |
刚到日本时,我常听到中国留学生讲,附近有个叫藤原的日本老太太,到处收集日用品送给刚来的留学生用,是个“活雷锋”。虽然我不缺东西,因为中国留学生已经给我备齐了,但“活雷锋”倒想见见。我们知道,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靠的是红宝书。这老太太靠什么?
于是我去她家拜访过几次。老太太年近80岁,一个人独居,虽然有一个女儿在附近住,但平时基本不来。她有一帮和她情况相似的老太太一起玩儿,常常写些日本诗歌来娱乐,也偶尔向报刊投稿,但她最爱干的事还是帮助留学生。她的储藏室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锅碗瓢勺、冰箱彩电,甚至还有专门存放收集来的衣服被子的地方,反正足够许多人过日子用。我曾经问她是不是信教,她说她没有什么正规的信仰,也没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只是常怀感谢之心,每天清早去死去的家人墓前清扫、参拜。并且,她说许多宗教组织都是为了钱,她认识的教徒里很少有助人为乐的。
一天,有一个叫川岛的日本人来信要见我这个孔子的后代。他说他自幼体弱多病,战前战后穷困潦倒精神迷茫,是看了一本关于孔子的传记后才找到了生活的目的。虽然一句话一本书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儿不少,但他说自己现在是一个退休回家务农之人这一点,倒让我产生了兴趣。一般说来,把孔子作为自己人生导师的人,从古到今中国日本都不少,但大都是些治国平天下的人物,与一般人尤其是一个日本的平头百姓似乎不大相干。
他家里除了像普通日本家庭一样供奉着祖宗和佛坛,墙上还挂着孔子画像。他老伴儿说他每天早晚拜孔子像,平时最爱收集有关孔子的东西。他去台北,拜见过孔子嫡孙孔德成,带回几张合影;在北京,他与孔德成的姐姐一起吃过饭,也带回几张合影;当然他也去过曲阜的孔庙,不但增加了几张相片和几件小饰物,还带回了一小袋曲阜的砂土。虽然他手里没有一件贵重之物,但他的爱不释手却也让这些东西平添了几分灵气。在和他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没有我更知道孔子的语录,只是孔子的早年遭遇鼓励了他,所以他才开始亲近孔子。孔子在他的生活里有点像救世主,也有点像慈父。他说是托了孔子的福,现在七十几岁了,身体还很好,平时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儿,还去附近的养老院帮忙。在生活上,他也给过我许多帮助。
在川岛那里,我没有发现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执著,一种日本人特有的略带点神秘感的执著。
(选自拙著《樱花与武士》,同心出版社,2007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