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眉批:个人化的佛教和集团化的基督教
(2012-05-22 09:18:47)
标签:
杂谈佛教西方文化文化 |
分类: 文化比较 |
按:过去读书,喜欢划道道和在空白处写几句心得之类的眉批。现在读电子版图书,就没了这种方便,于是便把文章拷贝下来,把划道道改成加粗字体,在【】写心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摘自圣严法师著《正信的佛教》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耶稣赎的不止有原罪,还有人类各代先人的罪,以及每个人的罪。《圣经》,尤其是《旧约》,在一个侧面,就是一部人类的犯罪史。】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日本人对先人犯罪的态度,主要源于神道的先祖崇拜,但日本佛教这种“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的态度,似乎也起一些作用。】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作的不得作,应作的不得不作;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的脱苦,决不等于基督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但上帝让耶稣代人类赎罪,也使基督徒之间的连带性增强,耶稣的血肉成了基督徒结成团体的纽带,使其有着比佛教徒间更强大的集团性。因为,人的罪,通过耶稣的代为赎罪,彻底连带起来了,进而再形成选民意识,简直就成了战斗队。西方之所以是团体社会,与此有关。佛教把苦归于个人负责的事,且“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样“苦”以及“解脱”就容易成了非常个人化的事,尽管普度众生也是修行的一个环节,但在连带性上终究不比基督教,即使是普度众生,基督徒那种满大街拉人的“传福音”的热情,也大大高于佛教徒。最近听人讲,在我们这儿,有富人和官人信佛,老百姓信基督的现象,说明下层需要互帮互助的组织,上层要想在体制外寻求解脱,只能选择个人化的宗教,而不便参加宗教组织。】
在此顺便一提,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所以认定佛教的看法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如果站在现实人间当下一生的立场上,佛教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么的不卫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由于境界的高下不同,实在勉强不来。【法师常说这个比喻。我倒觉得,这是个相对的事情,很难拿境界高下来说,否则,容易产生争论,尤其是不要总拿狗作不好的比喻。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佛教徒虽然不是野狗吃屎,却是在吸鸦片。其实,这种宗教傲慢,多少有损于慈悲,也妨碍和谐共生。】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著疥疮杀养,搔时养得快活,搔后痛苦即至。【那就等众生痛苦得受不了了,再抱佛脚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