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之美

(2011-09-12 21:43:56)
标签:

国民性

文化

文化杂感

中日文化

中国艺术

文化共乐主义

分类: 中国文化

今天是2011年的中秋。现在是晚八点,北京西三环航天桥周围仍然看不到月亮。不知卢沟桥方面的情况如何?昨天途径卢沟桥,沿途有许多彩旗。看得出,卢沟晓月是北京中秋一景。只是不知道,老天爷能否成全丰台区政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凡属自然现象,我都欣然接受。无月中秋,虽说有些遗憾,却也有特殊趣味。自然,就美。即便是残缺的自然,也有残缺之美。

 

日本古代一个叫吉田兼好(1283-1350)的和尚,写了一本书《徒然草》,是日本经典随笔集。其中写“自然之美”的部分,非常有意思。他写道:

“无论何时,望见明月便令人意快。或云:‘无物比月更美’;又一人与之争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实随时随地无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无论矣,即风亦足动人。冲岩激行,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见诗云:‘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觉得很有兴味。嵇康曾云:‘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在远离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独自逍遥,可谓最大之悦乐。”

即使在难熬的冬季,“冬日草木枯萎的景色,不下于秋色。早上起来,水边的草地上,散落着红叶,泛着白色的霜气;庭院的流水之上,寒烟缭绕,颇饶意趣。就要到年终了,看着世人忙着备置货物,心中也不免有所感触。”

 

其实,日本人的这种审美趣味来自中国。但它并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源自印度佛教。中国固有的自然观,有一种伦理化、等级化、差别化的倾向。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在用松柏比喻君子的品格。他从来没有用杂草比喻过君子。当然,《庄子》就更厉害了,开头就是一通云山雾罩的“鲲鹏哲学”,搞得小动物小昆虫简直无地自容。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正是印度的佛教,教给中国人众生平等的理念,从而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大乘佛教视万物为佛性的显现。这不仅包括有情感意识的动物,也包括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即所谓“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沿着这条路线,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思想。于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同样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使人与自然有了天然的连带性:“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古尊宿语录》卷九),“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五灯会元》卷十七)。与此同时,“小”也获得了新的审美价值,对“小”的挖掘,成为一种人人能够参与的大众化趣味。如冠九《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很到位:“‘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易学而禅可学。”

 

于是,主要走“禅者”路线的日本,文化教养普及极快;而主要走“仙者”路线的中国,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少数人成了“仙”,多数人尚待文明开化。

 

此时已近九点半,窗外仍然不见明月,也仍然不知道卢沟桥方面的情况。老实说,我不大关心今夜有无中秋月,那是我们这个大有为的政府关心的事。看不到一轮明月,丰台区政府要表现的大气会气短不少。当然,以我们政府现在的财力和气魄,搞一个与真月亮差不多的人造月亮也不难。但对于我,除了与家人的团圆和朋友间的祝福,有《菜根谭》里的一句话“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就是一个十分满足的中秋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