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的乞丐

(2011-08-21 14:37:00)
标签:

日本文化

国民性

文化杂感

中日文化

文化

分类: 日本文化

其实,日本在战后经过三十多年“大家齐步走”的经济发展,市面上已经很难遇到乞丐了,除了大都市里街头卖艺的“行乞者”。据说,到1980年代,日本就没有了盗窃物品的小偷,以至近些年来一有盗窃路边农民刚收获的大米或者水果的事情,就成了报纸和电视的热点新闻。作为一种公众行为的行乞,其出现频率大概不多于盗窃物品行为。

 

不过,乞丐自古就有,日本也不例外。只是现在要了解日本的乞丐,只能从历史回忆中寻找。日本作家水上勉(1919-2004)在《雪三景》(陈德文译)一文中写过一段他跟随母亲乞讨的经历,可以一读。事情大概发生在1920年代末。他写道:

 

“想起自己六岁至九岁那个时候,在母亲的带领下,雪天到村里乞讨的情景。我到家家户户门口,‘释迦,释迦’地叫唤几声,里边就伸出一只手来,给我些点心和煎豆。215日,是释迦入寂的日子,村里的人们给那些一大早就站到门口的孩子们,准备好了精心制作的施物。母亲领着我和哥哥,摸黑走出三昧谷,在有六十二户人家的村里转悠着。

“‘释迦,释迦!’

孩子们站在门口高声叫喊。于是,里面响起了大人们的声音,问道:

‘是谁家的孩子?’

‘六左家的勉。’我回答。‘六左’是‘六左卫门’的略称,这是我家的屋号,‘勉’是我的名字。村里的孩子平时的称呼就是屋号加上自己的名字。门缝里伸出的手,攥着点心和煎豆,那手大多布满皱纹,是家中老人的手。老人怕门开大了会有雪吹进去,所以只打开一条缝儿,把施物递过来。母亲眼看着我和哥哥把讨得的点心和煎豆装进布袋,然后催促道:

‘好,快点走吧,学校要上课啦。’

说罢,她先加快了步子。这是我九岁之前的记忆,当时母亲三十岁光景,或许还不到呢。母亲也不裹毛毡,她抓起我的手,在六十二户人家的门口快步转悠着。”

“母亲干过跑腿的差事,村上六十二户人家,几乎家家都跑遍了,所以认识许多人。”

 

在近代以前,日本在制度上是禁止人口自由迁移的。一个乡村的村民往往世代为邻。大概只有僧侣可以自由地到处流浪。即使到了近代,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山村也不会有新的住户。所以,之前的行乞基本上是在村子里,而不是流浪乞讨。但是,在老熟人门前乞讨,对于东方这样的面子社会,确实脸面上挂不住。水上勉的母亲就是这样。但在她身上也确实有东方人吃苦耐劳的美德。

 

至于作为施物的点心和煎豆,水上勉没有说点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想,应该以剩饭团和土豆红薯为主,在节日里还应该加上大米做的糕饼。煎豆就是炒黄豆或者叫大豆。战前日本人的生活比中国人苦,食物种类也比较少。由于他们很少养家畜,尤其是养猪,所以蛋白质的补充主要来自豆类。在山村里,海产品其实并不多。

 

在文中讲的乞讨过程中,最叫人感兴趣的是乞讨用语——“释迦,释迦!”。释迦就是佛祖释迦牟尼。释迦为了普度众生,放弃王室生活,以乞讨来维持生活。日本人在乞讨时喊几声“释迦”的传统,大概与和尚们的行乞有关。但这几声“释迦”,也确实提高了行乞的文化档次,像是在说自己是佛祖派来的,至少也是学习佛祖,并不低贱。这在日本这个佛教国度里,特别名正言顺。

 

我从小没有乞讨过,但见过许多乞丐。我小时候生活的呼和浩特市,乞丐多来自河南和四川。他们在行乞时喜欢说“可怜可怜我吧”,有时还述说一段家乡的天灾人祸。这些人当时叫“盲流”,属于要管制遣返的对象。后来到北京上大学,也见过许多乞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去中山公园玩儿,中午吃饭时看见乞丐们居然在打扫剩饭剩菜时只挑瘦肉,不要肥肉,心想,乞丐到了北京也挑食。甚至还在我们正吃的时候,他们就二话不说抢去半盒饺子,结果还冲着你直乐,意思是有本事你们抢回去呀!

 

到现在,乞丐也是北京一景。街道里,过街天桥上,地铁里,常常能遇见乞丐。尤其是在地铁里,车厢里不断广播禁止乞讨的宣传广告,但仍然有残疾人模样的乞讨者扫来扫去,形状可怜却极少引起路人同情。

 

北京八大处是佛教圣地。那里的乞丐行乞时一律说“阿弥陀佛”,以期得到善男信女们的同情。据说,那一带的乞丐均来自河北,与门口算命的一帮人是老乡,如果遇到有外地乞丐,必暴打一顿赶走。哎!现在中国的各行各业用的全是兵法,而且极有地盘意识和帮派性,但兵法用多了,也就会只拘于利害的算计,让人的同情心找不到去处。

 

在日本,再也听不到“释迦,释迦”的乞讨声了,但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却有了很大的隔膜。日本人现在叫喊“释迦,释迦”时,都是冲着偶像说的。佛教讲“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是会一直进行下去的,可以说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但在“下化众生”上,人类的进步似乎不大明显,至少在人间的连带上不比传统社会更紧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