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私德》:中国人道德状况的历史坐标(2)
(2010-08-27 12:07:56)
标签:
国民性中国文化文化 |
分类: 文章推荐 |
(五)由于学术匡救之无力也。彼四端者,养成国民大多数恶德之源泉也。然自古移风易俗之事,其目的虽在多数人,其主动恒在少数人,若缺于彼而有以补于此,则虽敝而犹未至其极也。东汉节义之盛,光武、明、章之功,虽十之三,而儒学之效,实十之七也。唐之与宋,其专制之能力相若,其君主之贤否亦不甚相远,而士俗判若天渊者,唐儒以词章浮薄相尚,宋儒以道学廉节为坊也。魏晋六朝之腐败原因,虽甚杂复,而老庄清谈宗派,半尸其咎也。明祖刻薄寡恩,挫抑廉隅,达于极点,而晚明士气,冠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下也。然则近今二百年来民德污下之大原,从可睹矣。康熙博学鸿词诸贤,率以耆宿为海内宗仰,而皆自污贬。兹役以后,百年来支配人心之王学,扫荡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绝学,老岩穴,统遂斩矣。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李给郑成功以覆明祀,前人无讥,全谢山始河之。)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汤斌虽贵,而食不御炙鸡,帷帐不过枲絅,尝奏对出,语人曰:生平未尝作如此欺人语。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汉学家者率天下而心死者也。此等谬种,与八股同毒,盘踞于二百余年学界之中心,直至甲午、乙未以后,而其气焰始衰,而此不痛不痒之世界,既已造成,而今正食其报,耗矣哀哉。!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附)
|
国势 |
君主 |
战争 |
学术 |
生计 |
民德 |
春秋 |
列国并立,贵族专制。 |
权不甚重,影响颇少。 |
虽多而不甚烈。 |
各宗派虽萌牙而未甚发达,多承先王遗风。 |
交通初开,竞争不甚剧。 |
醇朴忠实。 |
战国 |
列国并立,集权专制渐巩固。 |
大率以尚武精神、外交手段两者,奖厉臣下。 |
甚烈。 |
自由思想大发达,儒、墨、道、法、纵横诸派互角,纵横家最握实权。 |
商业渐兴,兼并大起,因苛税及兵乱,民困殊甚。 |
其长在任侠尚气,其短在睠佼诈伪、破坏秩序。 |
秦 |
中央集权,专制力甚强。 |
以塞民智、挫民气为主。 |
继续。 |
屏弃群学,稍任法家。 |
大窘。 |
卑屈浮动。 |
西汉 |
同。 |
高祖承用秦法,专挫任侠,刻薄寡恩。 |
少。 |
儒老并行。 |
文、景间家给人足武、昭以后稍困。 |
卑屈甚于秦时。 |
东汉 |
同。 |
光武、明、章,奖厉名节。 |
少。 |
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之良果。 |
复苏。 |
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
三国 |
本族分裂。 |
魏武提倡恶风,吴、蜀亦奖厉权术。 |
烈。 |
缺乏。 |
颇艰。 |
污下。 |
唐 |
本族恢复中央集权,旋复分裂。 |
骄汰。 |
上半期平和,下半期大乱。 |
儒者于词章外无所事,佛学稍发达。 |
上半期颇苏,下半期大困。 |
上半期柔靡卑屈,下半期混浊。 |
五季 |
不成国。 |
无主。 |
战败于外族。 |
无。 |
民不聊生。 |
最下。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