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就是在预测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投资就是在做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怎样使投资变的相对确定性?
根据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相对确定性的东西,那就是:
1)“未来一定比现在好”,反映到资本市场就是“指数永远呈螺旋式上升”
2)“阴阳转换,或者是物极必反”的一种思维,即“最好的时候投资是最坏的,最坏的时候投资是最好的”;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如果根据以上两种思维来投资,其投资策略应该是“长期持有”和“低买高卖”!但这两种策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出现:
首先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说“未来一定比现在好,或者说指数永远呈螺旋式上升”,这都没错,但这个时间有多久是不确定的,拿日本股指来说,90年代初创出近4万点的高位,20多年过去了,现在连1万点都不到;再说黄金,80年代创出历史新高后一路下跌20多年,到2000年才企稳回升,试想一个人的寿命有限,就算从30岁开始长期持有,那50岁还在赔钱,也许他的子孙坚持他这种投资方法继续长期持有下去,将来定能有所回报,但作为他本人来讲并没有享受到长期持有带来的益处,若换成50岁的人开始长期持有,那简直不可想象晚年生活会是怎样。
再说低买高卖,我想问“多低算低,多高算高”,10倍市盈率的银行股都说便宜,但它给你跌到5倍;50倍的创业板都说贵了,但它还能给你涨到100倍,所以说市场时机的选择也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见,长期投资也好,低买高卖也罢,仍然充满了不确定;而应对这种不确定的办法就是我们要尽早投资,并且尽量是我们的身体健康,活得岁数长一点;还有一点就是我要进一步谈到的关于资产配置问题。
因为即便我们尽早投资,尽量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我们的寿命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或者因病去世,或者死于非命;所以进行资产配置就是在所有不确定当中最为确定的一件事了。
所谓资产配置就是怎样分配你的资产,首先确定是激进型的,还是要稳健型的,还是保守型的。我认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应该由激进型不断向保守型过渡,20~40岁应该偏向激进型,即应该承担一定风险来赚得投资第一桶金;而40~60岁应该以稳健型为主,即保住盈利果实的基础上尽量使收益最大化;60岁以后必须是保守型,即宁可不投资放在银行吃利息,因为只要你从事投资就是在做一件不确定的事,而唯一确定的安全边际就是你不再投资了,但前提是你的本金足够你所想要的,这涉及到投资的最终目的问题。
因为本博主目前还不到而立之年,所以具体谈谈激进型的资产配置,要想激进,无疑股票应该作为首选,但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则成为主要问题
1)用常识选择不死的公司(15%):我们要长期持有一只股票首先要确定这个公司能够长期存在,好公司就一定能长期存在吗,美国的雷曼,中国的三鹿之前不也都挺好的吗,现在都没了,所以单看业绩,口碑,财报都不是金指标,反而你越懂金融,越懂经济,越懂财务,你就越不会投资;我主张用最笨的方法想,不用长,就十年后看什么公司能存在,这个公司老百姓都知道,都离不开的,比如说黄山,它是上千万年形成的独特自然风光,整个太阳系的唯一,全球AAAAA景区,旅游又是朝阳行业,十年后这样的企业不会消失,其实100年也不会,按照这个思路我还选择了长江电力。


2)指数基金(8%):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即便是“长江电力”也可能会因为大地震而毁掉,或者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太阳能(这都是很极端的现象)而使这只股票消失,事实也证明真正存活百年以上的企业凤毛麟角,据说只有IBM是超过百年的企业,所以比投资单个公司更为确定的是投资指数基金,事实也证明,90%的基金从长期看跑不赢指数。
3)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75%):据说当前的这场危机超过了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事实也再次证明历史最好的买入时间就是1929年,而当前这场危机最受累的就是金融机构,国内的银行股已经5倍市盈率,有的甚至快到1倍的市净率,虽然不能确定这是最低,但可以确定这绝对是低位,此外还有大量跌破净资产的优质股票。

4)高成长性小盘股(2%):事实证明这是利润最大的一块,同时也是风险最大一块,选择这样的公司需要独具慧眼,本博主看好医疗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一个浅显的道理,只要有人,就会有病。

配置什么样的资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各资产比例的分配,本博主目前持有低估值的股票几乎近99%,只有少量资金投资高风险的创业板股票;没有投资期货和权证,因为我不认为那是在激进的投资,更像是在赌博!
我想象中将来的稳健型的资产配置组合应该是:
长期持有的指数基金和股票(20%)
低买高卖的股票(20%~0%)
保本收益(80%~50%)
短期套利(1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