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行为,不一样的感触 --- 理解敏感期

标签:
董事儿1岁7个月敏感期 |
分类: 董事儿·小鸟 |
[董事儿1岁7个月6天]
带着疑惑读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只草草读了与董事儿年龄相关的部分,还是惊喜。同样的东西,看得到价值的时候才闪闪发光,快要忘了一年之前这本书已经下载看过,当时没太大的触动之后忘了全部。
就是这样,身边满是钻石,却总是没几个被自己看在眼里。
而这一次,看着里面的话却拔不开脚,看着书碰到过的相似场景在脑子里跟着过电影,
--- 有很多次董事儿小心翼翼的把摆成扇子状的扑克捏在手上,美滋滋的,可不巧手太小又太贪心,太多根本抓不捞。掉了一张,他的整个心情在一秒钟内就完全颠覆,扔掉手里的全部,再大哭半晌。
很错愕,捡起那张掉的补上去难道不是方便至极的上策?
更费解的是,事情一旦发生,变得不可逆,没得补就,再摆好都完全没有意义。
--- 很长一段时间了,每次给董事儿买鞋试鞋头上都顶着雷,而且百分之百一定会炸。脱掉脚上的鞋试新鞋,从头哭到尾,大哭,最久的一次一直哭到回家。之后,尽量不试,但只拿鞋在脚底比比,情况也好不哪去。
不理解,鞋在他看来是多大的护身符?
--- 有几次碰上董事儿哼哼唧唧哭哭啼啼的打算往床上爬,没好气的责怪他脱了鞋才能上。哭得一塌糊涂,没料到竟然次次听进耳朵里,从爬了一半的床上滑下去,坐在地上费劲的拽。更让人瞪大眼睛的是,哭兮兮的每次拽掉鞋都还拎着鞋送到床尾固定的一个角落去。
纳闷,怎么他伤心的时候比自己还调理清晰,又唯独对于此事如此。
--- 最近董事儿经常晃到鞋柜,天女散花般的把里面的鞋一只只扔出来。心情好的时候,还伴着解说,每扔一只,“爸爸--”或者“妈妈--”,配的倒是没错,可满地的鞋看着难受。
而且热衷于把球一次次的扔进卫生间里,之后扯着人的手指点着去找,不厌其烦,乐的咯咯的。
偷偷把水藏在嘴巴里,笑眯眯的看着你,噗一口,水顺着脖子淌下去...
一次两次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看到兴趣不减,开始觉得他是明知故犯,没了耐性,语气和态度自然都好不到哪去。
看到关于“秩序敏感期”和“探索空间的敏感期”,开始有些理解之前的疑惑。
---“秩序敏感期”,孩子的成长是从很强的秩序感开始,内心的秩序感无法改变,就像是生命需要一样,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心里的秩序感一旦被打破会使儿童经历痛苦,而成人常常不了解这一点。
---“探索空间的敏感期”,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来探索空间,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这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儿童通过抛洒、移动物体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
我理解,意味着这些敏感期表现出的种种症状也会自然而然随之消失,意味着很多东西大可不必费尽心力按照成人的标准去板正?
相反的,用成人的道德观评价孩子,爱哭、自私、不可理喻等等,是成人给儿童设置的障碍,虽然出于无心。
“儿童用心研究一个对象,每天用同一时间做这个研究,这就是科学家的雏形。几乎所有儿童天生都有一些科学家的特质,不幸的是,很多情况下,这种研究时光被打断了”。
很有意思的话,想想觉得不是没有道理。
“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人并不了解它。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
话很对,但爱和自由谈何容易给的恰当准确,一个不小心给成娇惯和纵容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疑惑走了一个又来一个,判断把握还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有最充分的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可贵之处在于,这本书更多的解开了成人心里的锁,
多了理解,再看孩子不可思议的“坏行为”,眼睛里没有了刺,即使不打算给他自由,至少可以平心静气的去制止和劝说。
如同,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事业发展,一半在于能力本身,更有一半在于情感情绪的控制和发挥。
同样,相信在愉悦平和的心态,能够更加清醒的面对和处理成人和孩子之间不同。
其实,只有孩子才有所谓的敏感期么?想想似乎成人更多才是。
永远不可能有人能清楚完整的研究出来,究竟每个人正经历着怎样的敏感期,该怎样做到尊重,
尊重的实质大概首先是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这样,生活中自然多了宽容和包容。
上周末的天阴雨蒙蒙,董事儿乖乖的等爸爸取车出来,嘴最忙。
说,孩子的成长很像是人类进化的缩影,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看看更觉的像。
去吃烤肉自助,娃装了满满一肚子的肉和西瓜进去,别的一概不碰,担心完了只能夸他好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