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忽视的中国人两个素质
(2022-10-19 00:58:08)
标签:
发展模式中华文化哲学 |
分类: 课题专栏 |
被人们忽视的中国人两个素质
如果说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并同时解释中华文化一直延绵不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最近这几年我一直为它拼命思考,提出了一些假说,构造一些理论,把中华文化的特质加以提炼,认为就是中华文化中隐藏的一些特殊品质造就了两个结果。但今天我想讨论的是一些其他原因。
最近,我不断的在看抖音中讲到中国西北生态治理,包括恩格贝水草和库布齐沙漠沙化土地治理,发明了一种胶水,能够把土地重新凝结,把沙子重新变成土地,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形成板上能源,板下牧业,板间特种农业的多业态、多产业的发展模式,据说这两块沙漠,在卫星上已经看不到了,完成恢复了植被,而治沙的英雄们也变成了大富豪。除了这样的短片以外,随着九月发改委一位领导讲话说,要沙漠上建成20个三峡,也有不少资料介绍,特别是关于青海的视频很多。我看到了,在青海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因为滴下了擦电池板的水,而长起了青草,后来这些青草长高,影响到了太阳能电池工作,要清理,而清理杂草非常困难,有人想到用羊吃草,发展出新型的牧业,也形成了很好的生态效应,加上太阳能电池对沙漠的覆盖,加上风能电站对风能的利用,西北地区的风沙已经出现下降。这对中国来说,尤其是对青海来说,这可以是一件大好事。试想,一个户籍人口不到600万人的青海省,建立起了十几座如三峡水电站一样的电场,那青海省无疑将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这里不仅可以有大量的电力出售收入,还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牧场,这些贡献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肯定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的能源中心正在向西部转移,不仅生产向西部转移,不是当年开发煤炭时代,科技还在东部,而新能源的研发中心也在向西部转移,西安出现了中国最有希望成为领军企业的新能源科技公司。西部在新能源这波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有了新的大开发的含义。
尽管视频和资料上讲,中国如何在这个领域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但实际上,并非是科技上做出重大突破,他们所做的并不是高技术,但却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既不是高技术,也不是以前有人做过,基本上可以认为比较普通的技术,但是以前却没有在这样贫困落后地区建设和投资,这里透露出来中国人的两个重要的素质,一是学习能力,二个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能力。
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具有中国人这样的抄作业的能力,古代用引经据典的好,就会受到提拔和赞扬,现在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这种行为没有被认为是一种能力,还被自己,也被西方人嘲笑、围猎,但是大家要知道,当一项技术创新突破以后,如果这项技术始终被创新者所掌握,这个世界就会形成收入的两极分化,那些创新后的技术控制者成为富豪,另外一些国度的人用微薄的收入去购买他们产品,或者只能看着那些富人消费,把自己当作外人,欣赏他们。但是如果能够抄了作业,学会了解题,把题解的办法模仿好,自己也可以做题,会产生什么结果?就会让技术资源不至于闲置浪费,也不会让垄断控制起来,不能产生社会进步推动力,为人们造福。当然,抄作业,这个形象的比喻可能会引起误解,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们可以接受,这是中国特别需要重视的创新之路,它的目的不在于创新,因为中国的创新产品用不着卖给发达国家,自己不够用,比中国更穷的国家,他们更需要。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能力,不仅现在、将来更需要,不仅中国需要,比中国更穷的国家也非常需要这种能力,只不过那些国家历来都不是以考试能力来训练自己,而我们中华历史就是一个考试的历史,它属于民族整体素质、素养层面的,而不是个别人的。
现在看,对以学习能力为主建立的这种素质不能给予过多排斥,也不可能丢掉,而是需要正视,适当地引导。过度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创新,或者接受了从西方留学回来的人观点,他们的全部教育都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必然看不到中国在学习能力对中国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反他们看到都是这种素质的负面影响,给予排斥和打压,如果真听了他们的,中国经济可能就完了,我们也走不到今天。不亏着人们越来越不会理会这样腔调,但也没有正视中国人的抄作业能力。
为什么抄作业能力很重要?是因为应试素质需要既定答案,只要我们自己努力解题,总可以找到那个已经被发达国家解过的答案,这是一种精神,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有的精神,用不着害羞,也不用着害怕被封锁。科技是知识,一旦生产出来它一定会外溢,外溢才让社会进步,否则进步的同时会形成垄断,而外溢的过程也不用偷抢,通过市场活动就可以完成,只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抄袭,而是再创新,是根据我们自己国家市场需求,创造性利用这些技术。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的应试能力需要榜样,那么找到榜样能力也是宝贵的。在中国文化中,谦虚是美德,中庸之道就是不要做排头兵,我们只做第二名。如果前面有一个人,他是第一名给出了答案,并且市场这个老师判分时说这个答案是正确的,那么你还要去寻找新的正确答案吗?我们把当第二名作为一种本事,辩证地看待已经形成的民族素质,提升到要素禀赋的高度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用来解释自隋朝以来科考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而形成的政治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