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就是造反

(2022-03-22 00:46:34)
标签:

创业

文化

发展模式

分类: 创业释疑

创业就是造反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从无到有。

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采取了全国统一的大规模科举考试,后人证明这种办法对国家统一非常有好处,好处的重要方面就是培养了国家的后备干部,尽管一些不能马上入职,但可以进入干部后备,在岗培训,一旦有机会,就让他们承担实职,这让有才华的人有上升通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消除了知识分子成为叛乱分子,或者消极对抗国家。虽然今天的社会对两晋南北朝有很多褒奖,很羡慕归隐山林,还今天的社会留下不少文化遗产,这些作品却是主张如何不干事,如何没有欲望,如何躲避现实的,东晋时代的陶渊明那种采菊东黎下,悠然见南山态度。隋朝通过政变和战争统一了国家,给出了一个办法,通过科举考试,把有老化的人筛选出来。相对来说,中国的科考制度是公平的,晋升通道是公开透明的,因此,它成为中国国家稳定的重要制度,其重要的结果是化害为利,为国家统治提供了人力资源即干部条件。

现在说加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在计划经济有一个最大损失,这就是将人变成了一个机器部件,人只能是按计划做执行,没有可能形成主动性和创造性,个人能力没有办法得到发挥,连战争年代“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都无法做到。改革开放的根本就是创造条件,让人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并不是被鼓励出来的,他们是自己冒出来的,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自己涌现出来的。

人们总是会有对自己的事业的追求,但是,当他们眼巴巴地看到了一些机会,无法兑现成为成就事业,他们就希望能够借助企业做事,但是受到体制的束缚、压制,外部条件不允许,他们只忍受、委屈自己,压抑着自己的热情和冲动,一旦外部有了条件,他们自己就选择独立创业。

公司要想创新,需要新的事业部门,公司要想推动创新,就要通过组织创新调整组织内有利于创新的因素,组织结构变成了一个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但是,组织结构的变化经常会引来巨大的反抗,由此形成改革成本,这个组织变革过程是企业领导面对矛盾的过程,也是最容易引起企业内部混乱与矛盾的事情。如果企业领导怕组织变革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很可能因此牺牲对创新追求,让企业变得平庸。与此同时,也让很多有事业追求的人没有了机会,他们有可能从企业判离出来,变成了创业者。

在这里创业者来源的模型可以称为叫“逼上梁山”模型,他们被逼,一方面是自己有追求事业的动力,另外一方面是内部缺少了实现自己事业的条件。

为什么会有追求事业的动力呢?这就要从企业文化和人的本性两个角度分析,做假设进行讨论。如果企业反复强调,人就是一个螺丝钉,如同计划年代的一样,大家多不会有创业的欲望。但是如果企业里做了一些创业精神的调动,却缺少了与此配套的制度,人们就会主动的去思考。如果社会鼓励创业,而企业却限制创业,人们会对组织形成失望,更加会形成退出企业独立创业的动力。

从人性角度分析,追求事业是个人的基本需要,这个在广为流传的马斯洛模型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有这样的追求,可以作为模型的基本假设。但是,不同的对事业的定义有所不同。我通常以善良的角度去认识事业,认为事业是一个实现个追求的工具,为了事业可以做出牺牲,它与利益无关,因此,事业要以利他为前提,因为个人资源不足,需要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但也有人认为,事业是获得财富,不仅是实现财富自由,还要形成财富以及用钱来支配世界,用钱来代表自己的能力。还有的人是把事业当作权力和支配人的工具,因为在他们看来,权势会变成特权,这可以炫耀。

如今中国价值观混乱,重要地表现在事业观混乱,台面上讲的,人们不信,而如我这样一些做到的,经常受到人们怀疑,质疑动机。我觉得事业观的教育是根本的教育,需要对事业的概念进行引导,强化人们对事业心的正确理解,不是为钱,也不是利己,更不是单纯牺牲,而是牺牲应有所值。批评为钱的事业心,因为一旦如此,多会不做主动牺牲,相反却经常会投机,会斤斤计较、瞻前顾后;而利他、利社会的事业心,则愿意以自己努力和做牺牲换得人间幸福,因此,才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当然,真实的情况,不应该过度主张极端,两种极端都不可取,它们之间有很多的中间状态,既为个人,也为他人,既为他人,也为个人。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差别在于权重分配比例不同,排序前后不同。

对人性来说,企业和社会都在塑造人,塑造的人追求事业的动力很强,却没有条件形成自己的事业,无法光宗耀祖,这时就会造成对人的事业行为的抑制。如果这些条件具备,急切想做事业的人就会有相当比例的人仍然留在企业内部。这样的条件称为“内创业制度”。这与隋朝时代的科举制度类似,也是化害为利的。如果企业缺少这样的制度,而社会又在鼓励创业,创业就会变成一种对企业的叛逆和造反,从企业里出来创业的人不仅会削弱企业,还可能会给企业树立了竞争对手。

对社会来说,其实两种方式的结果可能差不多,或者独立创业对社会的黄页更大。一是市场活力更强,二创造的社会福利更大,因为内创业,可以强化现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由此造成了产量低于完全竞争的产量。三是独立创业的造反行为往往是想法具有颠覆性,现在的企业不能接受,即便有内创业制度,也无法容纳他们的想法,从这个意义说,社会获益可能更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