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把学位太当回事了

(2021-04-21 01:28:30)
标签:

教育

科学

分类: 时政评析

不要把学位太当回事了

 

评审博士论文,也把博士论文推荐给我们的博士们。说句实话,我真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些博士们,几年来,不断看到这些博士的论文没有任何改观。他们的工作很大,应该也很辛苦,费了很多的努力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看到他们整理那些数据应该有很大困难,但是得到的结论却是似是而非,不知所云。

我给他的评价是论文需要修改,最重要的意见是你针对着什么观点给出结论,关于这个问题,你不同意什么样的看法,或者你怀疑什么结论,你改变了条件,得到了另外的结论,或者你放松了条件,看看那个结论还成立不成立。

有很多的博士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他们选题的价值,他们说,某些问题“研究的人很少”,在这样的表述中,学术研究有点像打群架,靠人多势众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对问题本身的剖析。把问题说透,一篇文章似乎就可以,与研究的人多少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至少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如果研究的人很多,可以把这个问题拆解的很细致,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博士是这样做的吗?严格地说,他们连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如果一个问题是真的,却研究的人很少,它就是一个新问题,否则这个判断就没有意义。

这样的一些论文可以发表在顶级杂志上,因为这些顶级杂志需要的是数据证明,而不是观点,那些听不懂的废话或者是常识,都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需要的是方法正确,形式规范,而不是观点新颖,剖析深刻。我不能说这样做有错,但是,许多人都知道,顶级杂志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很少,它是由圈子内引用率决定的,那些对人类有重要突破性贡献并非主要由这样的杂志完成。严格的正确,而非根本性突破,引导了博士培养的方向,数据处理技能超过了思想与观点,也超过了对问题本身的洞察。

我从他那个博士的论文中,帮他做了一点提炼,给他提了一些建议。他研究的是研发投入强度和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通常,研发投入强度越强,企业的创新绩效或者新创企业的绩效应该是越好,其悖论是,如果是一个新创企业,他们没有研发费用的投入,受到资源限制和约束,这时怎么办?观察现实,发现新创企业有另外获得技术的办法,这就是把自己嵌入到社会网络之中,通过这个社会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能力。我看这位博士根本就没有这样去想,而是建立一个把研发投入强度与社会网络再到新创企业绩效的模型,把社会网络作为中介变量,看研发投入的作用,得到的结论是关于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的,根本就没有讨论到社会网络与研发投入的替代关系。

他们的团队获得国家创新创业重大课题的支持,据说有上千万元的投入,但从他们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的情况,我很担心他们可能无法给出国家所期待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国家的钱再次打了水漂。

在创新创业这个领域,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不认为现在的中国具有原创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这位博士的研究,中国的管理学原创能力不会强于其他学科。谁都知道,中国大学原创能力非常之弱,包括管理理论研究本身也是多以模仿国外的一些学术进展为主,在中国学术原创能力全面能力低下的背景中,指望着通过重大课题来取得思想上突破,恐怕过于富于想象了。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尤其是深圳为代表的企业创新能力在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整体的创新能力在上升。主要的原因是创新产业链条并不完整,上游缺少构建思想水龙头的能力,中国的技术是输入性的,其重要的帮手是大学。因为大学最大的本事是文献综述与前沿跟踪,把注意力放在对国外前沿的跟踪上,变得没有了自己。这十分符合熊彼特的外生创新思想。这样说,一些人会不大高兴,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让国家形成幻觉给他们钱,但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后,知识贸易大幅度增加,使中国通过市场获得先进的机会大大增加,一些留学生也带回来了一些技术,这些技术的源头还在国外,中国做的都是由企业完成的应用端创新,是借助于场景解决中国本土需求中的问题商业方案,而不是以某些科学性质或原理的发现进而寻找应用场景。

如果说中国有卡脖子的问题,应该也主要来自于国内的原创能力。我一直认为,中国如此巨大的技术应用能力,卡中国,就是卡他们自己。中国原创能力不足,还要保持先进,这样的矛盾想法,让人不能理解。有的是创能力不足,主要就是中国大学原创能力不足,特别是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大学,他们的经费太多,科学研究的精神却太少,大学变成搞钱机构,大学校长也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搞钱上,它变成了大学的中心任务。中国提出自主创新发展差不多已经有20年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提升,各项远高于大学,大学似乎被隔离到另外一个世界,是否进步,好像没有人关心,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把中国人的大脑给洗了,以内生创新指导了中国,因此,国家被蒙蔽。理论错了,行动必然从根本上错了。

严格地说,这篇论文只做了一个作业,训练了学生实证方法,在思想上没有任何的进展。我和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的前社长有很深的交往,我在那个杂志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两个人的追求相近-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核心自己的观点,就不要去写文章,也不要发表。博士论文也应该如此。没有研究能力,拿到学位也丢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