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稻盛和夫的《干法》

(2021-04-09 00:47:3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创业

分类: 教育闲话

读稻盛和夫的《干法》

 

好久都没有开读书会了,今天下定决心开了一个网上的读书会。虽然疫情渐行渐远,但是大学的管制没有放松,好多人进不来学校。找一家公司也可以,但也挺麻烦,不如先在网上读书,做远程交流。遗憾的是,来的人不是很多,大家都有事儿。能读书,放下手中的事情,在中国已经非常奢侈,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这个判断就更加强烈了。

邓敏仪是今天的主讲,她还没有讲之前,在做准备,让我先来讲一讲稻盛和夫的情况,我就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我说,如果读其他的书是受到了启发,读这本书是很令我感动,我向夫人推荐,为了今天给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今天再看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位80岁的老人,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是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炼成自己的哲学,做出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思考,不仅内容生动具体,语言生活化,还有着十分接地气的征服力。这种力量不是理论、强迫,也是不权势,而是他的为人,他的做法,这本书能够影响和教育别人。作为一位优秀的人类一员,负有这样的责任。如果企业家已经做到了自己创造了商业奇迹,却不去认真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经营哲学,也不会有国家整体发展,最后人类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有钱并不代表令人尊敬。

稻盛和夫在80岁的时候接到了国家的请求,让他去挽救日航,出于这样的责任心,他没拿工资,也没有怕失去经营之神的光环保护自己的羽毛,也没有说自己已经是一位老者,可以安享晚年,而是以一种国家的责任心,对可能破产,会出现大量失业日航,全力投入。最初签订的合同,写着每周只上三天班,但是到后来每周上四天、五天班,甚至连家都回不上,住在酒店里工作。工作紧张的时候吃两个饭团,算是吃饭了。他与日航的员工说,我这把年纪都如此投入工作,日航的员工不可以松懈,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日航在一年以后,不仅扭亏为盈,还重新回到日本最挣钱的企业行列。

稻盛和夫的出身并不好,家境很差,长辈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对他的期望很高,当他大学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非常不顺利,好不容易找到后,还和他的专业不太一样,他很苦恼,但是,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因为他不好走掉,只能硬着头皮工作,在这家企业接到一种新型瓷材料订单时,让他这位有机化学专业的学生去完成,他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完成了这一任务以后,他找到了工作的感觉。

应该说,稻盛和夫的悟性非常强,他很意识到工作才会成功,努力才会结果,才能够体会到工作获得成果的乐趣,此后,他完全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是不停地工作,不断地追求更好地工作。他能够一旦投入了工作,就会专注于工作,这种通过工作获得快乐,差不多是先天的品质,而且也在工作中学会了工作。这可以作为一个逻辑,因为我们一直希望有人研究这些世界级商界领袖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成功。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逻辑,就是把工作作为负担,也不把工作当作负出,索取回报,而是把工作当作过程,工作本身就是意义,这种天生的素质可能恰好是稀缺的,因此,只有他们少数人变成了伟大的人物。

稻盛和夫在工作不久遇到了新材料研发的机会,这是他的运气,然而,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机会,却一生一事无成?也应该有不少人,早期就接触过样的机会,却没有把它作为机会。运气怎么会变成自己的丰碑,还是悟性,是“思维模式”,这是稻盛和夫在书中最后强调的一个成功公式。

稻盛和夫创业造就了四家世界500强,加上让日租在一年之内扭亏为盈,无疑是创造了今天世界的经营奇迹。这本书叫《干法》,讲一位成功人士,一生的获得不只是财富积累,还有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本身规律性的认识。学会工作与创造工作成就之间的关联关系就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观点。稻盛和夫做到了创造业绩,也做到了将如何创造业绩提炼成为概念与方法,这是让人们学习的精神,是一种真实的付出。

书中把专注于工作看成是在塑造人格,他没有抽象地讲应该工作的道理,而是讲自己的故事。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从人性分析,工作应该是人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人需要补充营养、维系健康,人也需要付出,维护社会。如果我们把人的这两个方面特性结构化,就会形成不的人格,追求的不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巨大的差别,哪一种更应该值得学习呢?《干法》并不简单地说教和号召,而是通过工作寻找乐趣,把工作这种付出看成是享受,得到的是快乐,是成就感。这些在别人看来是“高尚的”、“虚假的”,在他看来,好象是自然而然的。

稻盛和夫应该悟到了如何工作,专注地、持续地、卓越地,以身作则地工作,他对工作热爱看成是动力,他的原则是“像维护爱情一样发自内心的喜欢工作。”

邓敏仪把我和稻盛和夫对比,说在她的周围,张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我自己觉得是有点,但不论成就,还是构建的逻辑与方法,远不能及,特别是谦谦君子的性格很值得学习。讨论中,人们对稻盛和夫不能理解,我做一些分析,其实,中国人不能理解稻盛和夫,是因为中国整个社会功利和浮躁都很强,没有人能够从根本上想想应该怎样做人,而是把日子过得比别人好当作人生目标。

在最后,我感谢了出版商,也感谢了在抖音上推荐这本的人,不论他们出自什么动机,向这位老先生学习,由此认真反思中国企业家还缺少了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