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创业大潮到来的背景

(2017-10-18 00:28:57)
标签:

发展模式

财经

分类: 创业释疑

中国创业大潮到来的背景

 

一些实习的新闻记者来访,问了一些问题,有一些问题也是我最近在课堂上不断强调的。她们问,中国的创业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她们的目的是让我讲讲现任国家高层对创业大潮的领导作用,我告诉她们,中国的创业大潮是进入2010年后就开始的,一部分甚至还要提早,与近来的工作关系不大。

这是我一个重要观点和判断,中国的创业大潮是市场在发挥作用,而不是政府在发挥作用,创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裕,也让中国人有了相当大的自信,它的起点是“允许”中国人创业,第一波创业大潮从1978年起,到1992年止,完成了农业创业和初步体制内创业,1992年以后,私营经济大规模发展,形成了真正的创业浪潮。经过30多年积累,到2010年,中国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创业大潮中的问题,这就是以胆量创业,而不是以知识创业,是为了解决温饱的创业,而不是为了解决生活质量提升的创业。那些有点胆量的人,不论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都是解决迫切的数量型需求创业的,包括那个阶段中国少数人知道的却不能满足的,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以后,可以自然达到的,现象如汽车的需求,还有国外开始普及的需求,比如微波炉、手机,中国快速实现了“人家有,我也要有”的需求满足,特别是在物质产品领域,中国追逐的速度惊人。但总体上,中国的创业仍然是速度型和数量型,现在拥有财富的企业家,多是这样思维。

中国需要转型,不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不仅主观上不能接受,市场环境不允许这样的经济存在,转型的方向是“两低一高”(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这样的经济应该是新型服务业、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创意产业,它们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然而,由于传统创业者近三十年的思维惯性以及传统产业资产拖累、传统管理能力的限制,总希望国家出台宽松的政策让他们活下来,重新找到以前的只要模仿就可以生存的环境,而比较少量的企业家主动转型走向了这些有希望的产业,还有一些转向了最省力,却有着较大风险的产业-金融业。这些分析数量意味着指望传统创业浪潮中存留的优秀者可能不能承担中国经济转型的大任,需要找到新的力量。

恰好到2012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作为正式资本市场已经构建完成,其中后三者都是给有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企业提供 退出渠道的,由此形成了较好的资本退出渠道,而资本进入市场的机制也在不断形成,特别是到处存在的路演,成为重要的资本进入方式;多年来一直缓慢发展的孵化器也开始暴发出新的生命力,以私人孵化器进入,政府孵化器退出,私人孵化器在不断寻找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让孵化器有了更大的活力,成为新型企业最重要的推进力量。

第三波创业浪潮以知识分子作为创业主体,他们多不是以传统的原始积累起步,而是以创业投资起步,他们的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新的市场理解,他的商业模型多具有商业创意,把曾经人们无法实现的服务全部市场化,并且找到很好的盈利方法。如果说前两波创业浪潮是生存创业和模仿创业,第三波创业浪潮则是创新创业,并且以外部突破的方式突破现有企业转型,同时这些新的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中最有成长性的增长点,也大幅度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微信、订车软件,还是订餐服务,还是骑行共享都让不可能形成的服务变成了可能。

40年来,世界科技大潮成为中国创业大潮的重要推进力量。先是60年代的出现的集装箱技术为突破,让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不发达却已经有了开放意识的地区转移,二战期间的科技以新途径战期间的科技也在向民间转化;到90年代,互联网民用化和通讯技术革命,引发了IT科技革命,中国快速赶上这波浪潮,成为世界的重要生产基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让世界出现能源危机,却诱导了世界新能源科技的进步,包括中国在内,可以摆脱传统能源的约束,大量使用新能源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由IT科技革命带来的外部性-机器人的出现和运用,也让中国的创业大潮更加依赖于知识分子创业。没有世界科技大潮,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第三波创新创业大潮形成。

国家在近几年提出的“双创”,是一个助推,而不是主力,真正的作用力已经在2010年初步构建完成,现在只是将其充分加以利用。

这就是中国双创大潮的基本背景。正如我在2015年发表的看法,“双创”政策可能会让创业教育变得浮躁,有可能是用力过猛。不过好在市场还比较冷静,最近天使和风险投资都比较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