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济群法师)
(2018-12-06 11:10:30)分类: 法相名词 |
一、段食,即一段段地吃。我们每天三顿饭分为三段时间,即早、中、晚三餐。这种饮食习惯就叫段食,这是人们重要的饮食。二、触食。一个人单有饭吃不见得一定活得很好,还需要有其它食,这就是触食。触即感受、感觉。心情是否愉快,与环境很有关系,我们感受的就是周围的环境,如果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心情会很愉快,理所当然的,身体也会很好。环境不好,乌烟障气,心情也会因此不好,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减短寿命。触食就是指环境,一个人生存得好坏与触食是至关重要的。三、思食,思指希求、理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活没有目的,空虚无聊,自己都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整天糊里糊涂,无所事事。在家人都有理想,比如说,长大成人后要找工作、买房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稍微有些成就随即而来的是为下一代人打算。因为拥有这些理想,才有生存的动力。假如没有理想就会活得无聊、空虚乃至想去自杀。四、识食,指阿赖耶识。识食是生命的主体,它在主持着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人活着与死了的区别就在于有无阿赖耶识,此识存在就是活人,可以说话、活动、做事,此识一旦离开了我们的身体,生命即将结束。
那么,净土中的圣贤又靠什么来维护他们的生存呢?靠广大法味,也就是在修学佛法中得到的快乐,或称为法乐。法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真理的体验。一个圣人在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时,那是很开心的事情,佛经中称菩萨见到真理时的地位为欢喜地。为什么称为欢喜地呢?因为无始以来人都生活在一种迷茫之中,没有见到真理,现在通过修行终于顿然醒悟,所以非常开心,在体验真理的同时,其内心中充满着异常的欢喜,充满法喜,这就叫作法乐。另一方面,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安详和快乐,称为禅悦。
无论是法乐,还是禅悦,都是在定慧中对真理的体验而产生的。人间所谓的快乐就是指五欲之乐,即凡人之乐为欲乐,圣人之乐为法乐。五欲之乐就是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感受,吃饭、穿衣、娱乐等,处在美好的环境,接受对方的恭维赞叹等方面得到快乐。圣人的法乐就是对真理的体验。出家人舍弃了五欲之乐,就是想从佛法中得到快乐。假若一个出家人,既不能得到五欲之乐,亦不能得到法乐,那他一定会活得很痛苦。
宣化法师的相关开示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佛教禅籍中说,禅定境界进入初禅以上,超出欲界,可离唯欲界众生所需的吃物质实体饮食的“段食”;进入二禅以上,可离以吃感觉为实质的“触食”;进入四禅以上,可离以吃意愿为实质的“意思食”,唯需“识食”(阿陀那识的执受,生的意志)。
四食(梵语catvara aharah),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
(一)段食(梵语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瞰,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的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二)触食(梵语spar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
(三)思食(梵语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如人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
(四)识食(梵语vij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