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汉藏和亲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由于出现在学生课本上,所以尽人皆知。
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已经25岁,他派出使者向唐求婚,承担这一使命的是吐蕃王朝二号人物——大相禄东赞,聘礼是5000两黄金和数百件珍玩,那个时代从西藏到长安,要走多半年或一年,真是千里迢迢。
当时各国求亲的使者很多,怎么办?不能有求必应啊!于是唐太宗颁下诏令,使者们必须参加考试,哪国通过考试,就答应哪国的和亲。看来这求婚的道路还曲曲折折。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就描绘着“唐太宗六难求婚使禄东赞”的场景。
试题一共六道。
第一道题是一根木头两头一样粗细,要辨别哪头为根部,哪头为尾部。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根部因密度大而向水中倾斜,此题被顺利破解。
第二道题是将一根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拴在一只蚂蚁的细腰上,让它带着丝线穿过了明珠。
第三道题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混在一起,要求辨出母子。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饥饿的马驹分别跑到母亲那儿吃奶,母子关系不言自明。
第四道题是将100只小鸡和100只母鸡圈在一起,要求分出哪只小鸡为哪只母鸡孵出。禄东赞将小鸡与母鸡分开,到喂食时将小鸡赶到鸡群中跟母鸡啄食。然而仍有一些小鸡到处乱跑,禄东赞就模仿老鹰和鹞子发出叫声,那些不听话的小鸡就乖乖地跑到母亲身边去了。
第五道题要求每位使臣在一天内吃完一只羊,喝完一坛酒,还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别的使臣半天就已经酒醉饭饱,不省人事。禄东赞虽然也醉了,但来时在住处拴了一根线将自己牵到酒宴上,所以他能顺着线回到住所。
最后一道题是让使臣从500名盖头蒙面的宫女中辨认出文成公主。这一难题最终也未难倒足智多谋的禄东赞,他拿出调查研究的本领,从一位宫女的母亲那里打听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特殊的香,此香常引来蜜蜂。考试那天,禄东赞放出蜜蜂,很快就令人惊讶地“猜”到了文成公主。
承诺兑现,唐太宗将叔伯兄弟——任城(今山东济宁)王李道宗改封为江夏王,将李道宗漂亮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并于随后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文成公主由生父李道宗和吐蕃求婚使禄东赞陪同,于隆冬季节正式启程,唐蕃历史上最美的婚姻故事开始了。真正的爱情如象征着爱与吉祥的格桑花,越是生长在贫瘠的高原上,越是令人赏心悦目。
送亲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甘肃天水、陇西、临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倒淌河、切吉草原、温泉、花石峡,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了吐蕃的东界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忽然,送亲队伍的视野里出现了一支人马,越来越近了,看清了,原来是不远千里赶来迎亲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父亲李道宗心里暗暗高兴,这个姑爷够意思!女儿嫁给他放心了。
两支队伍会合后,松赞干布规规矩矩地向李道宗行了“子婿礼”。按照礼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只能隔着距离相见,但距离挡不住爱情的爆发,两人一见钟情,四目相对便暖暖地相爱了,当晚就迫不及待地偷偷相会,两个人热烈地拥吻在一起,旋即在临时搭建的“柏海行馆”幸福地度过了洞房花烛夜。呵呵!标准的闪婚。
大队人马行至今青海省玉树县境内的一个峡谷(贝纳谷),突见天蓝如碧,百鸟翔集,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松赞干布与公主被优美的景色和宜人的气候深深陶醉,便在幽静山谷间停下来享受蜜月。其间,文成公主和工匠一起耐心地向玉树人传授谷物和菜籽的种植方法以及磨面、酿酒技术,把丰收的希望和生活的喜悦灌满了民众的心田。公主离开之后,当地民众仍争相传诵她的美貌与爱心,并请工匠把她的足迹和相貌刻进石头,年年膜拜。随同文成公主西行的既有侍女、工匠、乐队,也有作为嫁妆的佛像、经卷、药方、种子、卜筮经典、医疗器械,其中不乏唐朝的“禁运物资”和“技术专利”,是一次充分体现唐朝诚意并令吐蕃喜出望外的规模宏大的文化传输。
文成公主抵达逻些时,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以吐蕃人最隆重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大唐公主。如果说漂亮的脸蛋是一份推荐书的话,那么圣洁的心灵就是一张信用卡。文成公主尽管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和长安的繁华,但她从未对吐蕃表现出丝毫的嫌弃和怨恨。她为了吐蕃的安宁,与尼婆罗的尺尊公主(先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起劝说丈夫信仰和推广佛教。她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镏金铜像供奉在松赞干布特意为她修建的小昭寺;她还改进了耕作技术,教会了吐蕃人养蚕织布和种植蔬菜,被藏民亲切地称为“阿姐甲萨”(意为汉族阿姐)。
这段美丽的爱情也使唐蕃边界人民享受到了久违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