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
(2017-05-05 14:59:06)| 分类: 故事 |
公元490年9月,北魏太皇太后,冯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在于“汉化”。孝文帝很聪明,在他的祖母冯太皇影响下,也读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8月,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9月进驻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他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原来,几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感可怕的事情。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为难情绪,便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
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再次,禁止说胡语,要
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并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武装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那些“代迁户”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联系,学习了新的风俗和新的嗜好,逐渐汉化了。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8月,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9月进驻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他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原来,几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感可怕的事情。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为难情绪,便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
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再次,禁止说胡语,要
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并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武装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那些“代迁户”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联系,学习了新的风俗和新的嗜好,逐渐汉化了。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后一篇:骡子的发明人原来是西汉江都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