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经》猜想三千年前人们说话的语调

(2011-08-31 08:39:42)
标签:

江阳

《诗经》

蒹葭

十三辙

语调

分类: 随笔

                            读《诗经》猜想三千年前人们说话的语调

 

    书桌上放着泡好的一壶清茶,茶水的热气,袅袅地从壶嘴升起。窗外秋雨绵绵,雨水从屋檐落下来,滴滴答答地敲击着地面。打开《诗经》,翻到我最喜欢的那首《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忽然,一个怪念头在脑海里冒了出来————“三千年前人们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假若当时能录音并保留下来,我们现代人能听懂吗?”

    今年为公元2011年,由此反推到“三千年前”即公元前989年,从历史时间段落上,正是属于西周时期。《诗经》正是中国那个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既然《诗经》一大部分是三千年前的民谣,那么,三千年前的古人吟唱《诗经》时,必定也是朗朗上口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诵读,依旧是朗朗上口。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蒹葭》,我们读起来合辙押韵。按十三辙来看,这首诗是“江阳”辙。进而我们猜想,三千年前的古人,是很懂韵辙的。我们填词作诗,必定讲究韵辙。然而,韵辙是和我们的语调发音有关系的。那么,由此推论,三千年前古人的语调发音,和我们现代人没有太大差别。换句话说,三千年前如果有录音机,录下古人吟唱《诗经》的声音,我们当代人也会听懂的。

    看来,我们古老的汉字和汉语,几千年来,一直连绵的延续着。这的的确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东篱采菊fhx写于2011.8.30夤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