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些偏颇
红楼梦第一回,从跛足道人之口,道出了一首“好了歌”。凡是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记住了这首“好了歌”。不少人面对对这首歌,感慨万千,似乎突然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首歌如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用通俗话说来大致就是这样的:
不要追求那些虚无的,功啊、名啊,看看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将相,现如今不就是埋没在杂草里的一堆荒冢野坟吗?
不要时时刻刻拼命地去挣钱,贪得无厌的心早晚要害了你,当你辛辛苦苦挣了很多钱时,你也无可抗拒地撒手人寰了。
不要念念不忘你的娇妻,别看你活着和你如漆似胶,有朝一日你死了,嘿、嘿,她又随别人去了。
不要呵护有加地疼你的儿孙,瞧瞧现如今,有几个孝顺的!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大概在清初。这首好了歌,放在那个时代,细想一下,觉得不免有些偏颇。
将相何等人也,那都是王朝曾经的顶梁柱,他们的坟茔,一定是规模很大,有石碑,有牌坊,有神路。并且,古代的将相几乎都是一妻多妾,儿女成群。死后的坟茔,怎么会是荒冢一堆草没了呢?
在古代,民间的大财主也不少。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徽商晋商,他们都创造了富甲一方的辉煌。他们有的也活的寿命很长,及到多时并没有眼闭了。
在清初,社会崇尚“贞洁”,给夫死终生不嫁的年轻女人立贞洁牌坊。男人死后,女人是不会轻率地又随别的男人而去。那种“夫死又随人去了”的轻浮女子,应该是极少数。
封建王朝,几乎都以孝道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是蒙学的必修课。“女儿经”,不管女子识字不识字,都要倒背如流。按曹雪芹的说法,孝顺儿孙凤毛麟角,几乎没有,他发出的感慨就是“孝顺儿孙谁见了!”这种说法,有点太过分了吧。
这是笔者对“好了歌”的一点管见,红楼梦的佛道文化很深,是我等浅薄之人理解不了的,故而,无知者无畏,敢胡说八道呢。望博友们批评指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