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汉字草体书法”起源的猜想

(2010-08-12 07:17:54)
标签:

书法

草体

今草

草书

张旭

分类: 杂谈

对“汉字草体书法”起源的猜想

 

 

    昨日在书店买了一本书---------《草诀歌》。相传《草诀歌》为王羲之所书。大略的翻了翻,“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常收不用直,密上不须头“,忽然觉得,草书里很多字,和正楷字相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面目全非!无怪乎平时看到一些书法家们写的草书条幅,就像读天书一样。看来草书有它自己很特别的字体代表符号。那么,正正规规的汉字,为何会写成这个样子呢?是怎么写成这个样子的?下面把草书做一个简介。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变化,我们从一个“虎”字,进行一下比较。
楷体与草体http://t3.baidu.com/it/u=925735400,113598918&fm=15&gp=0.jpg不懂草书的人,是没法辨认这个草体“虎”字的。不过要从书写过程来看,楷体虎要写八笔,而草体虎只需一笔抑或两笔,从写字速度来看,提高了几倍或几十倍。

    至此,笔者便有了以下的猜想:

    草书起源于,古代断案时,坐在大堂一侧做笔录的师爷们。审案过程是不能停顿的,要连续进行,做记录的师爷们还要把审案过程记录下来,怎么办?一笔一划的写字是不行了,要提高写字的速度。因而,草书就应运而生了。一些繁杂的偏旁部首,就用特殊符号代替,笔画复杂的字能省就省,能一笔写下来的绝不用两笔。这样就可以落笔后不抬笔一气连写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几乎能跟上说话的速度。事后誊写清楚上交官员。

    本草根认为,草书就是这样产生的。

    纯属臆想瞎猜,欢迎博友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细崽子之妻
后一篇:神奇的大自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