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燕王扫北信史大槐树靖难之变山西 |
分类: 杂谈 |
对“燕王扫北”遗迹的考察,看信史可信乎?
关于“燕王扫北”在“百度”搜到的资料如下: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冀南一带许多人祖辈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来到这里的。说在明初燕王扫北,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本地古来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从以上资料看,主战场还不是在沧州,而是在沧州西600华里的正定,这就更说明了这场战争波及的范围太大了,死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了。
战争中将士阵亡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燕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无辜的老百姓呢?他们何罪之有?
然而,史书上就用了几个字“靖难之变”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正史”“信史”吗?让人读起那些“史官”们撰写的“史书”来,真是有点将信将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