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周公的一项规定,如今人们还在认真执行
---------乡村婚俗小考
目前的乡村婚俗,仍然延续着一套严格的程序,就华北平原乡下的婚俗,大概分为六个步骤:1
提亲,2 见面,3
初定,4 定亲,5
看好晌,6 迎娶。这些程序步骤,家家户户都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不敢有半点的差错,尽管有些年轻人自由恋爱,但也要找一个媒人,来参与上述六个步骤。
可能一些城里人,对这六个步骤不太清楚,下面做个简单介绍:1 提亲,媒人受男方委托抑或受女方委托,撮合两家的婚事。2
见面,通过第一步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向,就互换双方的姓名和地址,在家里人的护送下,一对青年男女见面谈一谈。3
初定,双方通过交往,以及对方方面面的深思熟虑,男方经媒人通知女方,同意联姻,获女方确认后,是为初定。4
定亲,男方送聘礼于女方,以证定亲。5 看好晌,就是确定迎娶的良辰吉日。6 迎娶,就是举行婚礼。
这些步骤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由谁规定的呢?
近来笔者闲读“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发现乡村婚俗依然基本沿用了《仪礼》中“士昏礼”的规定(古文昏、婚通用)。
《仪礼》原来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到了晋代才称《仪礼》。为三千多年前,一代大儒周公姬旦所作,另一种说法是周公作、孔子删定。周公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仪礼》在“士昏礼”中记述了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婚礼共有六项内容,也叫六礼:1
纳采,2 问名,3 纳吉,4 纳徵,5 请期,6 亲迎。
现在把古代的“六礼”与当前乡村婚俗的“六个步骤”逐一进行一下对照:
(一)【纳采】与【提亲】,《仪礼》中表述“下达,纳采,用雁”。下达,达即通达。男方欲与女方联姻,遣媒人下通其言于女方。纳采,采即采择,男方提亲后女方如若同意,男方备礼向女方求婚的仪式叫纳采。用雁,用雁作为求婚的礼物。和现代的程序比较,就是“提亲”,只是现代人给简化了。包括现在彩礼中必备的一只活的大红公鸡,也是从《仪礼》中演化而来的,古时候自然环境好,雁可能成群结队的很多,容易捕捉,后来雁少了,干脆就用家养的大红公鸡代替了。
(二)【问名】与【见面】,《仪礼》中表述“宾执雁,请问名”,男方的人以雁为礼品,请问女子的名字、生辰,以备占卜用。这一项,与现代的“见面”相当,二人结识一下。只不过古时候男女未婚前,不能见面。现代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男女双方提亲后若基本认可,便可以见面谈一谈。
(三)【纳吉】与【初定】,《仪礼》中表述“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吉,男方占卜得吉,觉得适于联姻,就备雁,像纳采时一样,把礼品送过去,并告知女家联姻吉祥。这一项和现在的“初定”相当。现在的男女通过见面谈话,和深思熟虑之后,口头上表示基本认可,经媒人分别给对方传话,就算“初定”
(四)【纳徵】与【定亲】,《仪礼》中表述“纳徵,玄纁(xun)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纳徵,徵就是成,就是这门子亲戚定成了。男方送的聘礼也隆重起来了,玄纁束帛,就是黑红二色的布帛(据说是共五匹布),俪皮,就是漂亮的鹿皮(据说是两张鹿皮)。这一切与现在的“定亲”相当,现在的定亲的彩礼比起古代来可就多多了。
(五)【请期】与【看好晌】,《仪礼》中表述“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吉礼”,用白话说就是这样:男方卜得迎亲的吉期,备礼告于女方,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尊重,男方不直接告以吉期,而是先请于女方,然后告之,故称请期。这与现代的确定结婚的日子“看好晌”一样。
(六)【亲迎】与【迎娶】,《仪礼》中表述了非常复杂的程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也许比不上现在的婚庆公司折腾的厉害呢。
三千年来,尽管六项婚事礼仪发生了变化,但是,大的格局没有变。足以看出,当年周公的一项规定,影响是多么深远啊!
附录:《仪礼》简介
《仪礼》十七篇,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这部书只记仪节、不讲礼的意义。说白了就是,对各种活动的详细规定,其细致的程度是惊人的,例如某项活动中,负责一项内容的人,怎样站立,向什么方向站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什么话,等等都有规定。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像什么“举行年满二十岁的成人仪式的【士冠礼】”“婚事礼仪【昏礼】”“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饮酒礼】”“规定人们对死去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的种种差别的【丧服礼】”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规定一般贵族从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细节的【士丧礼】【既夕礼】”等等计十七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