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一岁半的孩子自己给自己起名字
--------这是我家里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经过,我儿子的乳名、学名,全部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构,特此说明)
中国人一生一般有两个名字,乳名(又叫小名)和学名(又叫大名),上学前叫乳名,上学后叫学名,现代有的家庭把乳名学名合为一个。人们对乳名随意一些,对学名非常重视,因为这个名字要写进家谱、写进户口、要用一辈子,是代表一个人的社会符号,故而,一个人有了成就,叫大名鼎鼎;一个人干了坏事,叫臭名昭著。
家家户户为了给孩子起学名,可以说是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有的翻书查典,有的寻签问卦,有的拜访高人......。一些有文化的人们很是羡慕一些名人的名字,有的名人的名子来自《周易》,有的名人的名字来自《唐诗》,有的名人的名字来自《世说新语》等等。于是乎就给自己的宝宝准备了一大串名字,左思右想也不知用哪个好了?
还有的人出于好奇,为了与众不同,给孩子起名子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字,例如:李翊,张坰,王璟等等。
进而就应运而生了一批书籍:《起名必读》《起名秘笈》《起名要览》等等。
不少人觉得给孩子起个好名字,也许受益终生。
我的儿子起名字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的儿子,在198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二,来到了人间。儿子出生之后,白白胖胖的,不哭不闹,静静地躺着,非常乖。我母亲看到这个小家伙壮壮实实,于是就给孙子起了一个乳名:小轴。这是我们乡下的土语,如果形容一个小伙子壮,就说:“这个小伙子真‘轴实’”。我猜想,这可能源于乡下那古老的木轮车的车轴,车轴承载着满车重重的货物,是很坚硬的木头做成的,是车上最耐磨的部件,于是比喻结实就说“轴实”。我们这里的风俗,上学时要开始叫学名,其实在家里,即使上了学也不叫学名,乳名一直叫到结婚;还有的个别地方,实行双轨制,即使结了婚,乳名学名一直用到老。
转眼就到了1982年暑假,儿子已经一岁半了,小家伙很健壮,什么话都会说了。1982年7月1日,开始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负责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到户,进行逐人登记。工作人员来到我家,先登记大人,然后登记小孩子。此时的我已经想好了儿子的名字,等着工作人员询问填表;儿子这时正在院子西厢房的荫凉处,蹲着用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什么。工作人员登记完了大人之后,蹲下逗儿子,“小伙子,你叫傅秀什么呀?”,按着家族的规定,到我儿子这一辈,名字第二个字是“秀”,儿子站起来看着工作人员,眨了眨眼说:“我叫傅秀良!”工作人员看着我说:“是这个名吗?”我当时不假思索的点头称是。其实我搜肠刮肚已经给儿子起好了另一个名字,但是一岁半的孩子自己给自己起名字,这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吗?傅秀良这个名字就一直叫下来了。
后来儿子上学到了高中,进入高二后要分文理班,儿子征求我的意见,去文科还是去理科?我就是两个字:“不管”。高考完了之后,河北省是7月23日公布高考成绩和投档分数线,然后报志愿,儿子考的不错,达到本科分数线。报志愿时,儿子又征求我的意见,我还是两个字:“不管”。
儿子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切很好,我很放心。
现在想起来,老子说的真好啊,“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人嘛,就要自然人生,而后就有人生的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