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庄子的名言“相濡以沫”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2009-09-23 20:34:47)
标签:

哲理

宗教

贬义词

君主专制

庄子

分类: 杂谈

也谈庄子的名言“相濡以沫”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近读张远山博友的博文《从“相忘江湖”到“相濡以沫”》(请博友点击链接阅读),读后有几句话想说一说,说的妥与不妥,敬请张远山博友批评指正交流。

    该博文开头提到:“庄子名言‘相濡以沫’,本义是批判君主专制违背‘道德’的虚假‘仁义’。由于信奉庙堂伪道的西晋儒生郭象,系统篡改《庄子》原文,彻底曲解《庄子》真义,‘相濡以沫’才从贬义转为褒。”

    文章最后说:“庄子借用寓言,猛烈抨击庙堂迫使民众远离自由江湖,成了专制之陆的涸辙之鱼,而且庄严承诺的‘呴濡仁义’,也口惠而实不至。处陆之鱼失水而死,成了鱼干

泉涸处陆’的政治苦难,是‘相濡以沫’的逻辑前提。褒扬‘相濡以沫’,就是赞美‘泉涸处陆’的政治苦难,乃至赞美‘皇恩浩荡’的君主专制。”

庄子的这篇《大宗师》,是在写“真人”体道的境界。突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

文章从“死生,命也”到“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一段,很多版本,把这一段看为是《大宗师》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这一段其实是在讲人的一生,讲人们应该怎样看待死生,怎样处世,告诉人们,只有得道的人,才会过上“相忘于江湖”的自由自在的日子,才会过上“两忘而化其道”的心情平静的日子。

张远山博友在文中说“‘相濡以沫’是批判君主专制.....”其实,第二部分与“君”有关的句子就是“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人们认为主宰自己的人,一定是超过了自己,而愿意舍身效忠,更何况主宰万物的大道呢)这句话中的“君”,并不一定指皇权的“君主”,君者,主也,凡是主宰者,均可认为是君,信奉天主教的人,上帝便是天主,便是主宰;居家过日子,妻子当家,妻便是君,夫乃臣也。

庄子的那一段原文是: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为白话就是:

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两者的是是非非忘掉而融化于大道。

这里并没有什么“君主专制”“政治苦难”“皇恩浩荡”,本人认为,这一段是在叙述人生的社会现象,形象的譬喻道才是人类安身处命的真正场所。没有得道的人,就像“鱼”处于陆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着;没得道的人,就整天处在“誉尧”和“非桀”的是是非非的纷争之中。没有得道的人,整天什么“恩爱”呀,“亲密”呀,“互帮互助”呀,活的太累了,不如在江湖里互不相识、自由自在的好呢!没有得道的人,整天什么“这样才对”、“那样是错”、对对错错,是是非非的争执不休,太烦人了,不如把什么“对”“错”“是”“非”全忘掉,同化于大道之中呢。文中的桀和尧不是指两个具体的人,而是对和错、好和坏、是和非的象征。

《从“相忘江湖”到“相濡以沫”》一文中加入的政治色彩太多了,本人觉得,这样违背了庄子的初衷,庄子只是想谈谈人生而已。“相濡以沫”无所谓“褒”“贬”,只是描写了失道(泉涸)之人的生活状态,至于这个词后世人们的应用发挥,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大宗师》的第六部分,庄子借孔子之口,描述了一个“两忘”的理想生活状况: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造】适于也。在这里,庄子再一次把水比作道。又一次提出了“两忘”的生活境界,与《大宗师》第二部分相呼应。

“相濡以沫”褒乎?贬乎?均非也!

(本文已被“新闻中心首页”“草根名博首页”采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