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罗贯中”惹的祸!
《三国演义》是一部在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妇孺皆知的小说,书中的故事,人们可以信手拈来,书中的人物就活在人们的心中。老百姓在地头上说三国,在炕头上讲三国。有人甚至在当今“硝烟弥漫”的商战中还运用三国的谋略呢。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的流传故事写成的章回长篇小说,据说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几百年来长盛不衰。世上的任何事,都有其好的一面,一定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三国演义》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这不,我的邻居出事了,就因为罗贯中挨了一顿臭揍。我的邻居小梁,是一个业余作者,爱写小说,前几天他眉飞色舞的告诉我,他的一部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写的是以乡下老家为背景的故事。小梁还没高兴几天,就让乡下老家来的几个人,用棍棒打了个头破血流,那几个人临走,对着躺在地上脑袋还汩汩流血的小梁,扔下一句话:“不准报警,不然会经常骚扰你!”事情的原因很简单,说是小梁的小说丑化了人家的祖先。小梁辩解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不是真事。那几个人的理由也很简单,“虚构?放你娘的屁!三国也是小说,诸葛亮借东风是虚构的吗?火烧赤壁也是虚构的吗?”看来在那几个乡下人的眼里,《三国演义》就是历史,《三国演义》里说的都是真事!
这些年因为写小说打官司的真还不少呢,说起来也怪,人们都对小说人物的原型感兴趣。什么《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的原型最后牺牲了,什么《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就是北大著名教授张中行,等等,报纸杂志大量的刊登这些东西。也许都受三国的影响,找到了真人,似乎增加了小说的可信度。
历史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骨架,进行一番演义。说白了,就是骨头架子有了,由作家往骨头架子上贴肉,让人物栩栩如生起来,再由作家掰着人物的嘴按着作家的需要说话。经作家这一番演义可就有了大区别了,同样一副骨头架子,既可以塑造成英俊潇洒的形象,也可以塑造成面目丑陋的形象。因而,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形象诸葛亮真的有那么聪明那么神吗?人们顶礼膜拜的关老爷关云长真的有那么完美无缺吗?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人物诸葛孔明等人在平民百姓心里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由罗贯中开的这条长篇演义先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远的就不用说了,近些年的一些演义作品越来越离谱。什么《宰相刘罗锅》《铁磁铜牙纪晓岚》《戏说乾隆》等等,编写的比“狗长犄角羊上树”还要荒诞,真实的乾隆、纪晓岚、刘墉,个个都成了滑稽的小丑,太过分了。学校里的课堂上,老师讲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的文学故事时,学生脑子里一定会出现纪晓岚手持大烟袋的滑稽像。如此演义戏说下去,我文明古国的历史将是什么样子呢?真让人担忧。
由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若干年后,那就会有当今政治人物的演义故事,如今的一些传奇传说、花边新闻,也许就成了演义故事的正文了。如果以后出现一部成功的家喻户晓的长篇历史小说,活在几百年后人们心中的当今政治人物,还不知是哪一位呢?不敢想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