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黄了”“肉”“毛了”三个口语用词的猜想

(2009-05-13 17:52:13)
标签:

用词

快表

含义

日常口语

中国

分类: 杂谈

对“黄了”“肉”“毛了”三个口语用词的猜想

                                   (本文被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采用)

 

     我们这一带(津南沧北)日常口语用词中,有三个词很有意思。它们是:“黄了”、“肉”、“毛了”,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再加之囿于乡里,茅屋草舍一介凡夫,对外面的大千世界一无所知,或许别的地方也有用这三个口语用词的,那就本人不得而知了。下面待我逐个道来。

   “黄了”是我们这一带使用很多的一个词,表示:事情没成、失败了。例如

    “你的公司办的怎么样了?”“嗨,黄了!”

    “你和你女朋友处的很好吗?”“嗨,黄了!”

    “听说中国最大的钢管制作基地要落户咱们县呢!”“什么呀,早黄了!”

    黄,是表示颜色的,而且在中国皇权时代,黄色是非常尊贵的颜色,黄怎么会赋予这样的含义呢?

    我的猜想是:“黄了”这一词,也许很古老了,古人在秋末冬初之时,看到那曾经郁郁葱葱的树叶黄了,那曾经生机勃勃的野草黄了,那曾经茁壮茂盛的庄稼也黄了。于是乎,就觉得一切结束了,等着来年春风吹又生吧!“黄了”即有此衍生而来。

    第二个词就是“肉”,表示:一个人的言行迟钝。例如

    “走快点!你呀,太肉了!”

    “快说话呀!真是肉死个人!”

    “你也太肉了,快表个态呀!”

    肉,是动物身上附着在骨头上的组织,肉怎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

    我的猜想是:古代人们捕猎为生,那些跑得慢的,才会成为口中之肉。当古人看到一个跑的慢的猎物,一定会齐声呼喊“肉!肉!肉!”慢慢的,“肉”就衍生出了现在的意义。

    第三个词就是“毛了”,表示:惊慌失措,仓促。

    “听说村前的水库大坝有险情,全村人都毛了!”

    “同学们,离考试结束10分钟有一次铃声提示,听到铃声别毛了,要沉住气。”

    “地震来临之际,人们都毛了。”

    毛,本来是动物皮肤上长出来的丝状物,毛怎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

    我的猜想是:动物身上的毛,本来附着在皮上,但是,一旦有惊恐情况,动物的毛就都炸起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毛炸起来之后,就意识到一定有紧急情况,继而呼之“毛了,毛了,毛了!”于是乎,就衍生出了惊慌仓促的含义。人们还发展了一些与毛有关的词,“发毛”、“毛包”、“毛手毛脚”“毛毛腾腾”等。

    以上乃本人之胡乱猜想,博友们看了,应一笑了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