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一首著名唐诗的猜想

(2009-02-11 21:03:53)
标签:

随笔

对一首著名唐诗的猜想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唐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对一首著名唐诗的猜想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很广,与这首诗的通俗易懂不无关系,凡是识字的人,几乎不用什么注解,就能读懂,就是读给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听得明明白白。但是细一想,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有一些欠妥。

    首先,很多诗配画,都把李白画在室内,坐在一张床上,我的猜想,其实这是欠妥的,月光从窗口斜射入室内,月光落在地上,既然是“床前明月光”,那么,床应在月光的后面,李白坐在床上,那么月光是照不到李白的脸上的。既然照不到李白的脸上,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怎么会“举头望明月”呢?再者,在没有平板玻璃的古代,窗户是纸糊的,从窗口很难透进来月光来,即便是透点光来,也绝不会有“疑是地上霜”的视觉,那么,李白一定是在室外。

    另外诗中的床,很多人都觉得,床嘛,当然就是睡觉的床,其实此处亦欠妥。诗中的床当然不是现代人睡觉的床,也不是古代那种带床帏子的床。就按李白不在室内而推论,那么怎样来理解床这个字呢?在室外绝不会放一张室内那么庞大的床,有的文章说“床”就是马扎,既然称为床,就必定是可以躺的,所以不是马扎。我的猜想是,诗中的床其实就是一种可躺可坐的长凳,搬出搬进很方便的,诗中之床,长凳也。

    很多注释都没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其实就是秋末,有霜的季节,诗人的比喻应该和时令相吻合,假设诗的写作时间是鲜花似锦的春天,绝不会用“疑是地上霜”来作比喻的。

    笔者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秋末的夜晚,诗人坐在屋檐下的床(长凳)上,床(长凳)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抬头看着一轮明月,明月千里寄相思,转而低下头来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以上乃本人的猜想,不妥之处请朋友们雅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