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科举简介

(2007-12-25 09:36:20)
标签:

科试

乡试

科举

童生

府试

分类: 文化小常识
(一)预备性考试
     1、县试,县举行读书人均可参加,进行四——五场考试。最后一场发榜横排、又叫长案,第一名案首、最后一名用红笔打一勾、又叫坐红椅子。
     2、府试,府举行,参加者为县试通过者,府试及格的叫做“童生”。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有的人须发皆白方取得“童生”资格。
(二)院试
     国家举行的最初一级的考试,在府(州)举行,但不是知府主考,主持考官为学政(翰林院、六部进士出身的官派到各省任职者)。
     院试包括“岁试”“科试”两种。
     “岁试”的基本任务是:1、从童生中选秀才,2、对原来的秀才进行甄别。
     童生经过岁试录取者,就算“进学"了,即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这些秀才安排在府学、县学内(不一定真去那里读书、还在自家私孰读)称入泮。秀才经甄别又分为、廪生(国家发粮补)增生、附生。做了秀才地位比普通人高一等,见了知县不必下跪,官府不能对他们随便动刑。
     “科试”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参加乡试资格的考试。
      岁试优良者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通过者叫录科。
(三)乡试
      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八月举行。
      主考官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充任。
      乡试考场叫“贡院”。乡试考三场。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考试结果发的榜叫“乙榜”
(四)会试
      礼部主办,京城贡院举行。也可看做是殿试的预考。参加者为全国的举人,
      主考官:翰林、大学士、尚书。
      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会试不发榜。
(五)殿试
      皇帝主持,参加者为录取的贡士。
      考后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发的榜叫甲榜,又叫黄榜、金榜。俗语说:两榜出身,连中三元。就是这样来的。
      备注:科举开始于隋唐,完备于明清,满清入关后基本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录诗一首
后一篇:雾中对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