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篮球——明确不同运球形式对应的触球部位及教法建议

(2013-07-21 20:41:08)
标签:

篮球

运球

触球部位

教法建议

体育

分类: 教学案例

 一、手接触篮球部位正确与否,决定着往返运球的推进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特别是女生)经常出现与运球形式不匹配的触球部位,从而直接影响运球绕杆的推进速度。   

   借助光的反射现象,帮助学生弄清楚不同运球形式,所对应的触球部位。明确不同触球部位,促使篮球产生不同的运动轨迹。明确篮球运动轨迹有助于提前做出预判,以达到提高运球速度的目的。

          表一: 五种运球形式所对应的触球部位以及篮球受力后的运动轨迹(以右手为例)

五指张开空出掌心接触球的

对应图例

    对应原理

 

 

 

 

正上方

 

 

垂直向下

 

 

垂直向上

http://s4/small/4f879a0ft7cf7b4b5a043&690

http://s12/small/4f879a0ftb38ef910cdfb&690

 

线

 

 

 

后上方

 

 

 

前下方

 

 

 

前上方

http://s2/mw690/4f879a0ft7cf7b4b48921&690

http://s8/mw690/4f879a0fgb38e00c539f7&690

 

 

左上侧

 

 

 

 

 

 

右上侧

 

右下方

 

 

 

 

 

左下方

 

左上方

 

 

 

 

 

右上方

http://s8/mw690/4f879a0fte1ad0f01b5f7&690
http://s13/mw690/4f879a0fte1ad0f0fdbcc&690

http://s10/small/4f879a0ftx6Bel9wQ5j09&690

 

 

 

左侧后

 

 

 

 

 

 

右侧后

 

右前下方

 

 

 

 

 

左前下方

 

右前上方

 

 

 

 

 

左前上方

http://s14/small/4f879a0fte1ad0f0b298d&690
http://s7/small/4f879a0fte1ad0f2183a6&690

 

http://s16/mw690/4f879a0ftx6BevKnqHB3f&690



 

 

 

 

 

 

后上方

 

 

 

 

 

左侧后

 

 

 

 

 

右侧后

 

前下方

 

 

 

 

右前下方

 

 

 

 

 

前上方

 

 

 

 

右前上方

 

 

 

 

左前上方

 

http://s2/mw690/4f879a0ft7cf7b4b48921&690

http://s14/small/4f879a0fte1ad0f0b298d&690

http://s7/small/4f879a0fte1ad0f2183a6&690

http://s15/mw690/4f879a0ftx6Bedz8WoC2e&690



起点至第二排杆的左侧段AB;以及冲刺阶段的CD段,都为直线运球。其余杆间都为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二、各种运球形式的教法建议:

(一)原地运球——手指尽量张开(空出掌心),通过肘、腕关节的屈、伸按压篮球的正上方,垂直向下加力按压,篮球着地垂直向上反弹。此过程如同光的垂直反射现象。 

重点提示:主动迎送篮球,明确加力缓冲。加大触球面积,延长触球时间。

教法建议1;例析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篮球进出水面?首先,抽打或者狠抓篮球恐怕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其次,如果不把力大面积长时间的作用在篮球的正上方,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可行的方法就是:当篮球受到一个通过手施加于篮球的压力大于水对篮球的浮力,方向为垂直向下,作用于篮球正上方时,篮球自然会进入水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http://s3/bmiddle/4f879a0ft72e6a3b1a612&690

                          

教法建议2:强调:加大S、延长T、控制H。(S:加大手与篮球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运球准确度越高;T:延长手与篮球的接触时间,强调早迎球向上缓冲反弹力。尽可能多的时间送球向下加力;H:把篮球的反弹高度控制在髋关节至胸以下的位置)
教法建议3:全班在统一的节奏(两高三低)中,限制性运球:逐渐缩小运球落点的范围(地面靶心)。

                 http://s2/small/4f879a0ftb3ce3c814c01&690 http://s16/small/4f879a0ftb3bfd14c9caf&690
教法建议4:图例对比,动作迁移。

图1:向上抛接球过程中的实线部分为对球向上加力和向下缓冲环节。也就是说:向上的实线为手在最低点持球到最高点离手为手对球的有效加力环节,向上的虚线为球在持球最高点离手后,受惯性的作用继续垂直向上飞行的环节;从手在最高点接触球瞬向下缓冲至最低点为缓冲环节。

明确:不加力上抛球,球不会向上飞的太高;不在手心空出接触球的瞬间快速随球向下做退让动作,就不能接住球。

图2:原地运球过程中的实线部分为对球向下加力和向上缓冲环节。反其道而行之,将向上抛接篮球的动作,改成向下“抛接”篮球的动作就行了。手型一样,发力感觉一样。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明确:不加力下“抛”球,球不会向下飞的太快;不在手心空出接触球的瞬间,快速随球向上做退让动作,就不能控制球。如果继续与篮球向对发力,只能将球挤出造成丢球。

(二)行进间直线运球——手指尽量张开(掌心空出)推送篮球的后上方,篮球向前推进的动力来源——发动机。

教法建议1:限制性运球——将运球落点控制在篮球场的边线和底线上绕场运球。(左、右手;走、慢跑,快跑)如果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在跑道上运球跑。落点自然是在分道线上了。

教法建议2:半程循环——去时运球绕杆,返回时不绕杆直线运球。可以克服练习场地少,器材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加大练习密度,同时还可要求学生在不违例的前题下减少运球次数。提高直线运球的速度。

教法建议3:小组直线运球接力对抗赛。

(三)原地体前变向运球——手指尽量张开(掌心空出)推送篮球的左上侧或右上侧;篮球改变方向的动力来源——方向盘。

教法建议1:屈膝立腰抬头双手交替,原地“V”字形运球。

          http://s10/small/4f879a0ftx6Bel9wQ5j09&690 http://s6/mw690/4f879a0fgb38e00668785&690


 教法建议2:限制性练习——练习者体前摆放一个“人”字形小体操垫。将运球落点一次控制在垫子左右两侧。

(四)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手指尽量张开(掌心空出)推送篮球的左后侧或右后侧;发动机加方向盘。

教法建议1、限制性练习,人在篮球场的边线或底线上跑动。双手交替运球,将落点控制在线的两侧。(走、慢跑,快跑)

教法建议2:绕标志桶,绕单排杆,绕双手侧平举的同学。

教法建议3:在不违例的前题下,减少运球次数的练习。

(五)往返运球绕杆——起点至第二排杆的左侧段AB;以及冲刺阶段的CD段,都为直线运球。其余杆间都为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教法建议1:绕四个场地的“蛇”形无球,有球练习。目的——熟悉步伐、灵活移动重心以及肩膀躲杆的动作。

教法建议2:运球绕杆半程循环练习,四组竞速赛。

教法建议3:运球绕杆对向循环练习,可以加大练习密度,以及克服练习场地和器材少的问题。

教法建议4:运球绕杆全程循环练习,四人听教师统一发令出发,个人计时赛。或者小组竞速赛。

教法建议5:终极挑战赛,展示于挑战同在。建立班级记录和年级记录。

教法建议6:1加1互助练习,已经达到满分的同学帮助还未达满分的同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