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万举答客问45: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2025-10-08 22:38:22)
标签:

文化

创意学

中国

王万举

郝小学

分类: 杂谈

王万举答客问45: 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王万举,著名学者、作家,中国“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创立人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

郝: 你的文化创意学眼下已经名满天下。我今天的问题是,好多年前就把“文化创意”从流行语中提出来、出版5部专著、成立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大学搞“新学科实验”、办文化创意的专题培训工程、办论坛、办示范文产项目——实施中华格言的系统性开发……这一切是那么有前瞻性有计划,这是怎样做到的?

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生活的启发。

王万举答客问45: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郝: 今天就专门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吧。

王: 首先,社会科学的选题不是随意的,更不能抢市场。马克思《路易.波拿巴》中有句名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0多年前去提炼“文化创意”这个概念,并且有计划地推进,就是受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启发。唯物史观不是用来卜吉凶算命的,但它能指导我们认识规律。

至于“文化创意学”的创立为什么要“立体化”推进,为什么很多年前就开始实施那些措施,也是理知唯物史观的结果。一个新的学科,要经过阶段性试验和教学实验……

郝: 据我所知,2009年你组织社会团体时,便提出“打造文化创意家” 、推进文化创意的职业化建设,但时至今天,它还没有进入新职业名录。

王: 这不奇怪。理论有前瞻性、预见性。现在“创客”等与“文化创意家”相类似的热词已经在流行了。没进入国家职业名录有两个原因,一是官僚主义的顽疾,二是我不善于活动关系。

郝: 还请再举几例,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文化创意学联系一下。

王: 把马主义与文创学“一一对应”地联系并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但可以总体上联系一下。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理论、自然的人化思想、人类学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等等,都对文化创意学的创立产生了关键影响。

郝: 其他理论家对你创立文化创意学有帮助吗?

王: 有。黑格尔的“艺术消亡论”、普列汉诺夫美学、席勒美学、接受美学、麦克. 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等等。

王万举答客问45: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郝: 在“文化创意学”的创立中,国内哪些学者的理论对你有影响?

王: 有,也都是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家。最直接的,是阳雨1988年1月30日发表在《文艺报》的《文学: 失却轰动效应以后》。

郝: 30多年前啊? “阳雨”是谁?不熟悉啊。

王:“阳雨”是上面所引的那篇文章署的笔名。他是一位文学界名人,他为人熟知的名字当然不是“阳雨”。我知道但我不说。

30多年前,他在那篇文章里说的话用我的语言概括就是: 艺术(含文学)正在走向文化化。如果要一一对应地联系,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于形成文化创意学之基础——“艺术文化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万举答客问45: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郝: 除了阳雨的那篇文章以外,国内还有哪些学者的理论对于文化创意学的创生产生了影响?

王: 李泽厚、刘纲纪的哲学-美学、王朝闻的美学、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2000年前后出现的“休闲文学论”……

郝: 这些理论是怎样用的?能举个例子吗?

王: 当然不是把每个人的观点各抄一段。最重要的是,弄清某个具体说法是基于什么社会基础提出的,然后看看我们的现实。具体讲,第一,是在“吃透”的前提下整合为一个体系。第二,有借鉴,有批评,有创新。例如,我改造了接受美学的两个子系统论为三个子系统,针对“审美在艺术之先”,提出了二者同时产生论……等等。

郝: 很有启发。最后,请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借鉴其他理论的关系。

王: 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在否定一切的前提下产生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各家各派文化理论都有它的片面的真理性。唯物史观是基础、原则。没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可以出新,但是争取正确就难了。

郝: 谢谢!

王万举答客问45: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意学创生的指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