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举答客问44:科幻文艺的创意方向
标签:
创意文化科幻河北郝小学 |
分类: 文化 |
王万举答客问44:科幻文艺的创意方向
王万举,著名学者、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创立人、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主席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副主席
郝:你最近的兴奋点在什么地方,就谈什么。好吗?
王:好。最近,有机会接触了几位科幻文学作家,就谈谈科幻文学这个话题吧。
郝:好。自从刘慈欣的《三体》火了之后,我也关注科幻小说了。你觉得,从整体看,科幻文学有些什么话题?
王万举:第一个话题,是科幻文艺的定位问题。科幻文艺属于艺术,既要注意和科普作品区分开来,又要注意和科学假说区别开来。科幻文艺不是科普,不能讲已经进入课堂的东西。科幻文艺虽然以科学的假说为基础,但不能把科幻作品写成科学假说......
郝:能不能概括起来说一句......
王万举:科幻文艺要从可能的科技进入生活后所引发的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包括“外人类”)的矛盾统一中去把握主题。要基于科学的可能性,要写它进入生活后的人(类)的生活变化。总之,科幻文艺属于文学艺术,这个本质不能脱离。我最近看了一些科幻作品,觉得有的写成了科学假说,里面没有人文精神了。
郝:请解释一下科幻文艺的“幻”字。
王:问得好!你太能抓关键了。“幻”字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是带有假说性质的、未经证实也未经证伪的科学。第二层含义是当假说形态的科技进入生活后,生活有可能的变化。
郝:举个例子。
王:我只能倒回去说。假如现在还没有手机,就可以写一个手机进入生活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异化。后者更重要!
第二个话题,科幻文艺从业者应该追求版权的转移次数,追求产业化。汉字简繁、中外文、影视剧......这是受众扩大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途径。
第三个话题,科幻文艺能否开发微观领域的科学?我不会写科幻小说,说不准。但我觉得,这方面的题材是可以开发的。
刚才说过不能写成科学假说,第四个话题,补充一句,也不能写成科学假说的证明。也就是说,基于科学发展的逻辑就可以了,深入下去就要交给幻想了——即幻想某种科技事实进入了生活。不能抢科学家的饭碗,不能把篇幅大量用在科学论证上。
第五个话题,七八十年前的科幻文学所涉及的科学离我们的生活不太远,具体说就是,我们生活在牛顿物理学能够有效描述的宏观低速世界里,而当时的“科幻”则是我们容易幻想到的。现在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没变,还是地球人,而现代科学已经“上天入地”。例如:想象物质接近光速的运动非常困难,我多次翻出当年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演算,演算完仍然无法想象。我绕了一圈,是想说:这个因素会影响科幻文艺的受众。
第六个话题,当一个有作为的科幻作家不容易。现在,科技一日千里,知识更新很快。科幻作家既要掌握科学知识,又要有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
郝:依你看,能够给科幻作家们提个建议吗?用你的行话说,你能给个创意方向吗?
王:可以。建议从神话那里寻找当代科幻的题材创意,在神话—科学假说—可能的改变生活(包括正副能量)——构思情节故事这一思路上考虑。作这样的跳跃是有道理的,因为,神话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方向是一致的。经过漫长历史,“仿佛在向过去回归”。不能再往细处说了,再说就不是文化创意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