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万举答客问41:总是去关怀

(2024-08-11 20:56:14)
标签:

关怀

学者

作家

文化创意

郝小学

分类: 健康
王万举答客问41:总是去关怀——以河北省老年病医院为例

王万举:著名学者、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创立人、文化创意大师、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主席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副主席

王:我得了病,住院了,你也不来看看我!

郝:“答客问”由你先说,破例了!你的病是富贵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关怀谈不上……

王万举答客问41:总是去关怀

王:这你就错了!任何人都需要关怀。我之所以抢先说,就是想确定今天谈话的主题:关怀不能到“临终”时才实行。我这次住院,主要和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内二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深刻体会到了关怀的重要性,我把它看得与治疗同等重要。

郝:你这么一说,我当然同意。如果没记错,大半辈子了,你好像头一回以“患者”的身份跟医院打交道。请谈谈你的直接感受。

王万举答客问41:总是去关怀

王:我的主治大夫名叫任冬飞,是一位年富力强、医技高超、对患者关怀备至的女医生。她诊疗果断、精准,深受患者信任。她十分注重对患者的关怀,把它提高到与治未病、治已病同等重要的地位。她重视与患者的互动,她对病人的关怀已经远远超越“职业性”“标准”。

郝:不管西医还是中医,关怀总是放在第一位的。都是把它作为治疗的一个环节。

王:是的。在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内二科的走廊里,敬挂着国外著名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这句话,作为墓志铭刻在了他的墓碑上。这是经验之谈,又是他的践行,更是治病的良方。需知,生命体本就是生理和心理的结合体。只有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唤起生命体与疾病抗争的正能量,从而助力于生理层面的治疗。

郝:在人文关怀与医学治疗的结合点上,有许多文章可做……

王:……你说的很对。关于如何回答病人对自己病情的询问,就大有讲究,有很多种。该院普内二科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但有一点是肯定需要的,那就是整个医护团队的整合。我在这个医院住院期间,亲身体验到这个团队在这个方面的主动作为。任冬飞等医生是这样,整个护士团队是这样,杨大夫等普内二科领导班子也是这样。科室领导班子的理念、部署和督导,主治医生的责任感,护士团队的配合,都是必须的。任冬飞大夫把我的治疗扩展到“随时”——随时在微信上给予指导,护士团队王晓漫(曾被评为护理标兵)等护士的关怀,杨医生等科室领导的对工作的严格督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郝:照王主席的意思,“关怀”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服务,更是科学,更是治疗的一部分……

王:……你说得太精到了!就作为这次访谈的结束语吧。有关课题,还得看任冬飞大夫们的医疗实践。

王万举答客问41:总是去关怀

郝: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