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的自然山水描写看其所蕴含的审美文化
(2008-06-29 00:03:42)
标签:
自然山水《西游记》文化意蕴吴承恩田园杂谈 |
分类: 美学散步 |
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提及述写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由来已久。“山水文学”大概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诗经》、《楚辞.九歌》中零星出现,但其中的山水描写还只是巫术和神灵驱鬼祈福的自然布景,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独立的表现对象。到晋末谢灵运时候才真正出现了独立的“山水文学”。到了唐宋时期山水文学得到了成熟发展。明代山水文学得以继续发展。而《西游记》中的对山水自然风物的描写显现出自身独特的景观,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文化意蕴。
《西游记》文始开篇便给我们呈现出气象混沌,日月星辰,天地交合,群物皆生,天地人,三才定位的自然景象。《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
混沌未开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古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人在天地生,人类就是在大千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天地相依存,山水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源。《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老子主张返归自然,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
《西游记》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具有崇高怪丽的美学特征。在我国其他古典文学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中,虽然也有对自然山水环境的描写,但是都没有《西游记》写的红利灵活现、崇高俊美。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山写水的地方也比较多,但是它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战场战争的描写,所以在罗贯中的笔下,山水景观都沾上了“杀气”和“暴力”,缺失掉了自然的本真生机。《水浒传》主要描写八百里梁山好汉如何身经百战替天行道,书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显得比较消瘦淡薄。而《西游记》中对山水自然崇高怪丽、幽深险阻的描写则始终贯穿全书,而不局限于某章某节的偶尔点染。例如在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中“按落云头,停立巅峰之上观看,真是好山——
高不高,顶摩碧汉;大不大,根扎黄泉。山前日暖,岭后风寒。山前日暖,有三冬草木无知;岭后风寒,见九夏冰霜不化。龙潭接涧水长流,虎穴依崖花放早。水流千派似飞琼,花放一心如布锦。湾环岭上湾环树,扢扠石外扢扌叉松。真个是高的山,峻的岭,陡的崖,深的涧,香的花,美的果,红的藤,紫的竹,青的松,翠的柳:八节四时颜不改,千年万古色如龙。”
他善用生涩凝重的声调描绘山水的峻削奇险、丰寓多彩和多变的姿态。用中国文字象形会意的特点,使声调、语感、节奏与描写对象相协调。同时他又有意利用叠词叠韵来增强涩重崇高之感。如第89回中的描写:“龙脉悠长,地形远大。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沉流水急。山前有瑶草铺茵,山后有奇花布锦。……悬崖下,糜鹿双双峭壁前,獾狐对对……”这里用插、流、飞、啸、伏、潜等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山势之高峻险奇,用“挺挺”、“沉沉”、“对对”、“双双”等叠韵词来表现山峰的高险,涧流的湍急,山中怪禽猛兽遍地,成双成对,写出了环境之恶劣,更为危险的还是这山水之中常常有妖魔鬼怪显形。借助这些描写,说明取经途中不仅山高水险,还有兽禽威胁,妖魔作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