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药业:王者亦有危机,刘革新老谋深算躲过一劫
什么事能让一个身价近100亿的老板寝食难安?答案恰恰是一瓶小小的点滴!几毛钱的事情,刘革新老谋深算,或许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个战国时代的来临,通过研发核心产品,升级产品结构,将对手甩到后面。这一切,可以从科伦药业的年报中捕捉到一些细节……
我只能说,我跟科伦药业没缘分。去年参加了一场科伦药业的股东大会,当时跟这家国内最大输液企业老板刘革新有过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他当时就说,科伦药业正实施一个战略部署:与北大药学院合作,研发一种战略药品,完全跟现在的产品不同,是科伦药业未来的“核武器”……他还告知,三季度的业绩很不错。
尽管我对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产品结构、市场策略做过一些研究,也确实很看好他们,但对于当时85元的高价股,我着实有些发懵。
大概三周过后,科伦药业的股价涨到了140多元,是四川第一家百元股。再想买时,已经是来不及了。
最近,又在关注科伦药业。
原因不是为了股票,而是看到了刘革新的焦虑。有什么事能让一个身价近100亿的老板寝食难安呢?我很想知道。因为之前跟科伦药业的高官接触,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自信、活力,如今呢,难道这家大脑壳出问题了?细细求解,原来刘革新担忧的,恰恰是一瓶小小的点滴!
3月5日,通过行业内的朋友,拿到了一份刘革新在“两会”上的提案,标题是《关于吁请调整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的紧急建议》。由此,可以感觉到刘革新心情之急切。
之所以会做这么个提案,我与科伦药业副总、董秘熊鹰在电话中交流了下,他说当下的情况对整个行业形成了挑战,问题比较严重,他们经过调研后才写了上述提案。
科伦药业所指的行业问题,是针对目前各地搞得风风火火分药品招标。这是新医改的一个重点尝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执行中各地不一,受到提倡的是所谓的“安徽模式”。
所谓“安徽模式”是指,药品企业在投标时,需要提交两份标书: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前者多跟企业生产资质、批文、各项认证等等有关,后者则主要关乎投标的价格。业界称之为“双信封”模式。
这也没啥问题,问题是整个招标最后简单的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招标方法,即“价低者得”,谁的价格低,最后谁中标。
可是,医药不同于其他商品,这东西是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健康,搞不好出人命。几个药企的朋友告诉我,即便是一瓶点滴,药企都可能在上面动手脚。比如,国家规定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各项成分的量值,很可能企业就不按照理想标准来投料,而只是按最低的量投料,这样子表面是达标了,但效果却不好。这点尤其在中成药生产中屡试不爽。
刘革新认为,部分产品的中标价已低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由此可能带来药品安全隐患。根据日前公布的山东省基本药物招标结果,250ml玻瓶基础输液的中标价仅为0.87元/瓶。GMP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输液产品竟然低于市场上任何一种液体饮料的价格,甚至低于一颗普通大白菜的价格,这在全世界都是匪夷所思的。经测算,该产品社会平均生产成本目前最低为1.10元/瓶。省级药监部门应对超低价中标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GMP现场核查和产品质量抽检,同时启动环保和劳动监察程序;相关信息应及时向招标管理部门提示,以保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事确实比较奇怪。就在当天中国医药协会的一场内部座谈会上,国内好几家生产输液产品的大佬也在一起叫苦,0.87元/瓶的价格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刘革新也是生产这种输液产品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生产需要多少成本,而对方如此低价,显然已经对其刺激不小,要不然,他犯不着去折腾。
王者亦有危机。科伦药业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共计96个品种、219种规格的大输液产品。按照产品实际销量来看,2009年,科伦药业玻璃瓶、塑瓶、软袋、直立式软袋的销量分别为:11.55亿瓶、7.0亿瓶、6038万袋、2.89亿袋。
换句话说,刘革新的引以自豪的塑瓶、软袋、直立式软袋2009年的实际销量占整个产品销售总量的47.6%。而到了2010年,随着募投项目的投产,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6.67%。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毛利率较低的玻璃瓶装大输液销量萎缩。
这直接推高了科伦药业的利润。根据财报,2010年,科伦药业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4.04%、49.22%、54.55%。营业利润增幅大于营业收入增幅的主要原因是毛利率相对较高的软塑包装大容量注射剂产品销售占比较上年增长,使整体毛利率上升,同时,公司在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增长,使本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反之,科伦药业在玻璃瓶大输液上则出现衰退。2010年的产量虽然较2009年增加2.53%,但实际销量同比下降了0.71%。这或许能够解释,科伦药业为何要在两会上“批评”目前的医药招标取向。
不过,尽管科伦药业去年赚了6.6亿元,但一个细节仍值得关注。2010年,科伦药业的软塑包装大输液的产销率为88.7%。而2009年,这一比例为96.06%。也就是说,刘革新团队今后仍面临一个问题:附加值高的软塑袋大输液,如何更好的销售出去?
随着医药竞争加剧,降价或许是可能的,但刘革新显然不会停步,他依然会发挥其高瞻远瞩的特长,研究新的产品,靠产品的升级换代将对手甩在后面,这似乎可以从其研发投入方面找到答案——
2010年,公司新获药品注册批件183个;新获药品包材注册证书12项;新获专利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0项;新获GMP认证17项。2010年公司新增注册商标62项,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注册商标256项。
公司现有各种研发阶段的新药48项,其中20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有9项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新药),2项新药已申报临床,19项新药已获得临床批件,1项新药待申报生产,6项新药已申报生产。公司现有68项仿制药正在进行临床前或申报生产前研究,10项仿制药申报生产。公司除专注于新药的研究及开发外,亦专注于研发可提升现有输液及其他药品竞争力的生产工艺及包装技术。
显然,刘革新正在提前应对未来的危机,他所倡导的是“加大技术研发,升级产品结构”,赶在危机来临前实现自我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