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蒂”企业股

标签:
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光伏产业杂谈 |
过去一年,9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的市值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落。相比52周内的峰值,现在股价普遍跌去了七八成(详见图表一)。
http://img5.cache.netease.com/finance/2011/11/18/201111180957059ed52.png
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达到8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列表中的9家企业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主力军团,占据了国内产量的大半,但是,其市值加总不过25亿美元左右。
据说,在中国一般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为3000万元左右,简单计算的话,一条500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大体能换得中国光伏业的大半江山,且能左右全球光伏产业格局。对于众多将光伏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方政府来说,或许可以考虑下光伏这笔买卖的实际价值——假使它可以买到。
从市盈率、市净率这些表面数据,光伏企业本身的估值水平低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市盈率大多在2倍左右,市净率普遍不超过0.4倍。简单出于“重置资本”的考虑,颇似价值投资者喜欢的“烟蒂股”。
9家企业披露的2011年二季度营业数据,对比2010年全年的营收,虽然经营状况明显下滑,但部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未如报表体现的那么糟糕(见图表二)。比如,无锡尚德二季度2.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程度上应归结于其终止与MEMC十年合作协议所赔付的2.12亿美元,根据GAAP的会计准则,此项赔偿需一次性记录在当季,若扣除此项,二季度日常运营活动亏损0.34亿美元,并不至于“伤筋动骨”。
由于产品价格下降,光伏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跌,但是,仍有相当部分企业二季度实现盈利,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值,比如,昱辉阳光披露,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了1210万美元正的现金流。盈利能力下降属于“长痛”,事实上,光伏企业最致命的是大量应付项目、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到期的偿付压力,这大大动摇了投资者对于此类公司的信心。
尽管多数公司都有大量的“现金及短期投资”,甚至数额普遍高于其市值,但是相比较要偿付的“应付项目以及短期借款”,许多公司可灵活变现的资产远远不足(见图表三,不计应收账款)。尤其是江西赛维,应付项目、短期借款加上“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融资租赁”,总额居然高达30亿美元,其持有的6.36亿“现金及短期投资”显得杯水车薪。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与其过往激进的扩张策略密切相关。
http://img2.cache.netease.com/finance/2011/11/18/20111118095734dd061.png
让人担心的是,由于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光伏产品的需求不旺,企业的库存水平均居高不下,且不断上升,比如二季度赛维LDK库存环比增加2亿美元,同比则增加了近一倍,日常运营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在减弱。同期,国内的货币环境持续紧缩,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普遍缺钱,如果一旦银行和债权人追得紧,而回款又来不及,现金流断裂致“破产”一说并非毫无可能。
如今,寒夜到来,多少光伏企业能熬到下一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