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师就在民间
(2014-10-15 09:46:15)
标签:
双雪涛短篇小说大师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大师就在民间
——评双雪涛短篇小说《大师》
文/宸之韬
我们时常抱怨,在这个非常浮躁的年代,在这个非常功利的社会,人们时刻关注的是名誉、前途、关系、金钱、利益、自我,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超凡的品性,没有独特的人格,没有艰难的修行,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是啊,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不是仅仅在学术上、技术上有一点作为就成的,而是多年修行积累的水到渠成,而是经年累月的磨砺所致,而是终其一生的人格追求。
今天读了双雪涛的短篇小说《大师》,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师”这个词,才真正懂得了“父亲”的厚重,才真正领略了“人生”的意义。
“父亲”是本是拖拉机厂的一名工人,负责看守仓库的,因为有一颗痦子长在眉毛尾处,上面还有一根黑毛,于是得了“黑毛”的绰号;因为“从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在厂里的象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得到了“母亲”的青睐;因为酷爱下象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成为没有出息的男人,“母亲”在“我十岁的时候”走了,不知去了哪里;因为仓库又紧挨着监狱,在犯人劳动的间隙与警察下棋时,“父亲”帮警察解了围,而与一个跛脚的犯人结下了梁子;“父亲”下岗后,每天喝酒度日,看看别人下棋,怀念出走了的老婆。“我”也与“父亲”一样在相同位置长有一颗痦子和一根黑毛,也得了“黑毛”的绰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看得久了,也明白个大概”,在“父亲”眼里“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是你还是个臭棋,其臭无比”;“父亲”教“我”“下棋的人都喜欢玩车马炮,不知道功夫在仕象”,“我”却没能赢得了十年后前来斗棋的已经失去了双脚的“和尚”,即当年的“跛脚犯人”。
于是,只能由“父亲”来对阵:“两人都走得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好像在一起下了几十年的棋。看到中盘,我知道我远远算不上个会下棋的人,关于棋,关于好多东西我都懂得太少了。到了残局,我看不懂了,两个人都好像瘦了一圈,汗从衣服里渗出来,和尚的秃头上都是汗珠,父亲一手扶着脖子上的牌子,一手挪着子,手上的静脉如同青色的棋盘。终于到了棋局的最末,两人都剩下一只单兵在对方的半岸,并只能走一格,不能回头,于是两只颜色不同的兵卒便你一步我一步地向对方的心脏走去。相仕都已经没有,只有孤零零的老帅坐在九宫格的正中,看着敌人向自己走来。这时我懂了,是个和局。父亲要赢了。”但是最后“父亲”输了。本来赢定了的棋,“父亲”却输了,“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亮过”,“父亲”为的是要“我”叫“和尚”一声“爸”,以安慰那颗孤寂的心灵。
读到这里,我觉得输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父亲”的人格魅力,重要的是“父亲”的宽广情怀,重要的是“父亲”人文精神。正如“和尚”所说:“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如果还有十年,我再来找你,咱们下棋,就下下棋。”到这时,“我”才真正懂了“父亲”下棋为什么“大多是赢,有时也输,总是先赢后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我”才真正明白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有时候赢是很简单的事,外面人多又杂,知人知面不知心,想下一辈子,一辈子有人和你下,有时候就不那么简单。”
如此不计得失的胸怀,如此与人为善的心胸,如此棋里棋外的修为,这不正是大师所具有的风范吗?谁说没有大师,大师就在民间,就在我们中间。
(《大师》,双雪涛著,原载《西湖》2014年第8期,《小说月报》2014年第10期选载)
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