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精髓——读《中国记忆》有感

(2008-01-23 07:36:52)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中国记忆

历史

文化遗产

读后感

书评

感悟随笔

人文

文化

分类: 书评
   

用心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精髓

——读《中国记忆》有感

文/宸之韬

 

新浪读书频道《大众书评团》首页《经管励志》《人文历史》专栏推荐阅读,特此鸣谢!

 

    “一个人的记忆,记载着一个人对一段时期的经历;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着一群人的历史变迁;而一个国家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

    读了《CCTV—10中国记忆》摄制组著的《中国记忆》,我仿佛亲临了祖国各个庄严静穆的博物馆,直击了充满悬念的文物发掘现场,感受到了一段远古礼仪的复排盛典;我仿佛聆听了一段文化名人妙趣横生的文化访谈,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自1753年,大英博物馆的建立,使博物馆成为文化教育和专家研究的场所;到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从2006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以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到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倾全频道之力,打造《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节目。我不得不叹服中央电视台的辛劳与魄力,不得不敬佩中央电视台的社会与文化责任。

    在《中国记忆》里,在全国2300多个博物馆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宝藏的世界:走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见证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大典,参观了明清两朝24位皇帝演绎悲喜人生的紫禁城——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收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流历史的博物馆;走进了沈阳故宫,亲临了大政殿广场上威武雄壮并具有民族风格的古代清皇室宫廷庆典;走进了上海博物馆,目睹了那12万件古代艺术的珍贵文物;走进了首都博物馆,那别具一格的青铜器外观造型深深地吸引着我,看见的不光是简单的陈列、冷冰冰的文物,还在享受一种精彩舒适的文化休闲生活;走进了民族服饰博物馆,仿佛置身于异乡苗寨,欣赏中华服饰文化的瑰丽景色;走进了苏州博物馆,既欣赏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苏州园林风格,又感受着贝律铭先生的现代建筑技术与奇幻视觉艺术;走进了汉阳陵,好象穿越了时光隧道,两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图景仿佛就在眼前;走进了中国电影博物馆,见证了中国电影100多年的艰难历程,了解了电影传统制作技术的奥秘;走进了唐山抗震纪念馆,聆听了这个城市的人民在遭遇灾难之后互救的动人故事,感受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走进了胡庆余堂,不仅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精益求精的文化理念;走进了闽台缘博物馆,理解了台湾与大陆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亲情……

    在《中国记忆》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参观了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发掘现场,在惊叹那一件件珍贵青铜器文物的同时,更钦佩那些保护文物的中国农民;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金面具问世现场,对古蜀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参观了广州南越宫署遗址发掘现场,见识了2000年前皇家御花园的美丽景观……

    “文化遗产不是死人的宫殿、墓穴,而是具有活的智慧、活的思想和活的感情,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族群的生命力和创造里,就是保护人类的共同记忆。”

    “文化遗产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地解密,又不断地给我们提供新的疑团,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人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动力所在。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话是:“据说前一阵子,我们想要照着复制一个,结果没想到怎么打也打不出原来那么薄的厚度,我就非常不理解,咱们现在的工艺、人的能力,还有工具的精密程度怎么也超过那个时代了,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能做出来的工艺,现在反而做不到呢?”“因为古人制造这种金面具,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里面,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支撑着它。今人的心态烦躁,特别是缺乏一种内在的虔诚,所以造不出来,我想这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啊!在惊叹古人精湛的工艺、超人的技术、专注的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烦躁呢?因此,在继承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时,我们也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国家还怕不强大、不发展、不统一吗?

    《中国记忆》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还不止这些。中国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也远远不止这些。

    (《中国记忆》,《CCTV—10中国记忆》摄制组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