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hanshh
hanshh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49
  • 关注人气:3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菇山无疆-菌与健康韩省华菌类艺术作品展

(2024-10-02 15:07:32)
标签:

韩省华

画展

蘑菇

新疆

分类: 菇山无疆

菇山无疆-菌与健康韩省华菌类艺术作品展

(解说词)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我是新疆理工学院*****,接下来由我带领各位领导参观“菇山无疆-菌与健康韩省华先生菌类艺术作品展”。

【前言】韩省华先生是我国知名菌物学家,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会长。他长期致力于野生菌采集,驯化和应用研究,取得有多项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健康产品的科研成果。获得过20多项科技进步奖及政府荣誉称号。他创作出大量与菌物相关的绘画,诗词,歌曲,在全国促进了菌类博物馆建设,推动了中国菌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36月,新疆理工学院教师参加了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中国菌类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此期间,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举办了“菇山无疆-菌与健康韩省华菌类艺术作品展”。观展之后,深深为展览内容打动。与在校援疆教师一起向新疆理工学院党委提出建议,希望能邀请韩省华先生将所展内容移到我院展出。获学校党委同意后,我们及时联系了韩省华先生(原本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有意将该展览长期举办,得知新疆理工学院的要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和韩省华先生商议,同意将菌类艺术作品为援疆工作服务。让南疆学子受益,故毅然决定来新疆理工学院办展。

之后,韩省华先生依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对展览大纲进行了调整,提供菌物标本、图片、书画作品等500余件展品展出。展览内容丰富多样,结构清晰,并突出了新疆菌类资源与食用菌产业元素,在设计方面,他手写了蘑菇在不同民族中的各种叫法,提供了24节气食用菌佳肴的制作,充分体现出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菇山无疆”所指的是蘑菇在生物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没有明确的生命边界。无论在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地方,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可能有它们的踪迹,甚至包括深海,高山,动物植物的体内。

    韩先生创作的《蘑菇之歌》被译为英、法、俄、德、日文在世界各地流传 :

无论在森林,在陆地,

无论大海深处,

无论在珠穆朗玛峰山顶,

无论在南极北极,

无论在动物的体内,

在植物的体内,

在人的体内。

你无处不在,

你在地球上遍及。

微乎其微的孢子,

生长成微乎其微的菌丝,

数百万年的传宗接代,

菌物的家族百态千姿。

菌物的家族庞大而神秘。

有限的生命都诞生在无垠的大地,

无垠的大地都期待生命的临莅

菌物的到来,

是生命走向高级形态的开始。

菌物是高等生物的起源,

菌物亦是高等生物的归结地。

菌物维持生态平衡不可欠缺,

菌物安抚着我们的母亲----地球,

使得我们的母亲----地球生机勃勃永葆青春美丽

 

【序言】30年多前,菌物被划分在植物下面,被称为真菌界等。1988 年,国际组织在以色列召开会议,确认菌物是与动植物平行的生物,确立了菌物界的地位。由裘维藩、魏江春等院士发起推动,1993519日,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回龙观成立了中国菌物学会,承认菌物作为一个界与植物、动物处于平等地位。虽然,其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对于细菌门以及病毒与菌物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菌物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类群。地球的健康依赖于菌物,尤其它们对地球土壤的健康: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植物与土壤中菌物的结合以及生命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土壤的健康关乎地球的健康,进而影响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健康。这些内容,在浙江博物院为韩先生举办的“菌生万物-韩省华菌物人生展”中已经得到了补充。

   【分布图】菌类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情况。世界上估计的菌类大约150万种,人类大体已知的菌物有14万种,在中国,已经明确的有9800多种。这张菌物生态环境图是依据卯晓岚先生的作品,韩省华先生补充绘制:展示了菌类从地下菌根到树木、腐木、草原、森林、雪山等地的生态分布。

新疆有丰富的野生菌物存在,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它们将为未来开发奠定物质基础,也是未来人类食物资源。

【新疆蘑菇栽培】在新疆,菌类中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有平菇、黑木耳、羊肚菌、阿魏蘑菇(白灵菇)、香菇,研究中的食用菌是胡杨蘑菇(巴楚蘑菇)、牛肝菌等。北疆的阿魏蘑菇已经栽培成功,巴楚蘑菇生长在胡杨林里,与胡杨形成共生关系,因此韩省华先生建议将其称为胡杨蘑菇。

【毒蘑菇】许多菌物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也有一些菌物对人体有害,在这里非常感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所、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等单位为展览提供了全国各地毒蘑菇挂图的支持。

【扇面胡杨蘑菇】胡杨蘑菇是新疆的独特野生菌,与胡杨生长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形成菌根关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织韩省华先生在内的国内科学家多次到新疆进行野生真菌考察,这是韩省华为科考队创作的纪念品。胡杨蘑菇它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美味食材。

【艺术风采】韩省华创作的书法、绘画、诗赋、歌曲作品,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新疆诗话和玉出昆岗的内容,是通过多种形式展现菌类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艺术与学术思想的融合。

【新疆诗话】韩省华先生受新疆理工学院、塔里木大学、铁木关市等地的邀请多次来到南疆,并随中科院科考队多次进疆进行野外考察,走访企业,乡村,参观兵团建设,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创作了的诗歌表达对新疆热爱的情感。

(根据参观对象,选择一首朗诵)

一带一路溢彩流光(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

驼铃声永远在丝路上传扬。

穿越天山、凿空西域,

一路一带溢彩流光。

张骞顽强的脚步,

接连了东土西方,

在西汉时织就出丝路花香!

让干戈化为玉帛,

各民族共融汇于一堂,

像绸缎之织和谐闪光。

那戈壁路长,

异域的风光,

与胡杨一样的坚强,

依然还在萌芽成长。为了祖国的边疆,

来到了大漠异乡,

在地窝子里铸就美好梦想!

让西域瓜果飘香,

与骆驼一样忍辱负重,

像昆冈之玉积火闪光。

那雄鹰一样,

自由的飞翔。

只为了古老的旋律,

让世人代代来传唱…

在那遥远的地方

驼铃声永远在丝路上传扬

穿越天山 凿空西域

一带一路溢彩流光

 

他的诗词中颂扬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精神,张骞顽强的脚步连接了东土和西方,在西汉时就制定出了丝路华夏,让干戈化为玉帛、各民族共融于一堂,像绸缎织锦和谐共融。

【绘画部分】新疆被称为“疆”,由三条山系和两个平原组成。北疆是阿尔泰山,中间是天山,南边是昆仑山。昆仑出玉,玉出昆冈,阿克苏刚好处在中间,所以,古代的“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玉出昆冈就在南疆,南疆也生蘑菇。所以,这里展出的:玉出昆岗、菇生大漠是韩省华的国画作品。

【胡杨画系列】新疆有一种由胡杨和杨树嫁接而成的“窜天杨”,是在1984年由新疆专家培育而成。胡杨是干木,接穗是白杨,这种树长得很快。在麦盖提县,能够看到秋天胡杨的金色以及冬天胡杨的落叶。

【胡杨画】 这些图画表现了胡杨风姿犹存的3000年,1000年不死、1000年不倒、1000年不朽的胡杨精神力量在绘画中得到了表现。“待春归”、“发芽”:古老的胡杨在雨水多的时候它会又发新枝 ,开始新的生命周期。“守望”,“铁杵不及”,都在表现胡杨比铁久远,守候祖国大地的精神。

【展品-黑金茶】黑金茶是韩省华先生将有益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已现代微生物技术植入茶叶研究的成果、具有非常好的解油腻,降血脂的功能,适合于新疆地区老百姓饮用。

这里展出的有菌物图案的青瓷盘、茶杯、菇类水晶标本以及菇类艺术作品都是韩省华先生创作的作品。

【科研驯化系列】展现的是韩省华先生主要研究和在国内外推广的研究成果。他在天麻、茯苓、香菇、灰树花、猴头菇、灵芝、冬虫夏草、胡杨蘑菇等各种食用菌研究工作中,完善的这些菌类的生活史,形成了成熟的栽培技术,以及这驯化和推广这些菌类的成就;

所以未来对新疆的发展,食用菌是很好的经济生产力,董彩虹研究院和韩省华先生也专门采集了一些新疆有的菌类标本,其他地方能够栽培的菌类模型也放在这里。

【科考与科研】韩省华先生在叶尔羌河边上的胡杨林里面寻找蘑菇,在去塔里木的路上找到了巴楚蘑菇,这是当年跟科学家们在一起采集,中间那位是塔大的胡建伟老师和塔大的副校长张利莉教授,那两位是中科院的,戴口罩的那位是董彩虹研究员。这几年来,董彩虹老师的团队一直在做巴楚蘑菇的研究。

【大漠驼声】韩省华先生的油画作品“大漠驼声”。

【圆柱标本】这是前几天新疆理工教师和韩先生在托木尔峰新采集的野生菌。

【蘑菇著作】这些是韩省华先生读过的书,以及他收集的部分世界各地的菌物学著作,菇类工艺品。菌类不仅仅是中国的独有,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注重菌类的发展和菌类的研究,他们的菌类研究很大程度上在学术上研究上许多地方都先进于中国,但是生产研究还是我们中国比较强大。中国1978年的时候,食用菌产量只有5.67万吨,2023年的时候我们就有4300多万吨,改革开放这45年,我们差不多增长了730倍,是世界上所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在阿克苏这样的地方,沙漠地带的野生食用菌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性,对他们的研究和开发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萌发点,同样也是新质生产力,所以重视食用菌生产及产品开发,未来可能是阿克苏进行创新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力。

【实物展示】这些是韩省华先生写的书以及他研究的产品。这是我们新疆地区自己的产品,这些菌类里面很重要的也是文化的展示。比如,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发行邮票的国家地区有243个,其中有213个国家发行过蘑菇类的邮票,截止2020年总共发行了6100多套邮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把它收集整理成册。

这本《香菇栽培手册》是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叫:约翰·丹纳尤艮(英文名)写的,它的副标题是:香菇栽培=科学+艺术。栽培这个词的英文词根就是文化,所以我们的菌文化也与栽培有关。

 

【食用菌美食】菌类食品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宗教、每个地区都适宜的产品,大家都喜欢吃的食品,所以它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食用菌最重要的好处除了对生态的平衡,对地球的健康保护以外,对人类最直接的就是:吃!每个人采这蘑菇的时候,会先问这种蘑菇好不好吃?餐饮助力了产业推广。

10多年前,韩省华应四川烹饪协会邀请,根据中国24节气的特点,自己开饭店研究的菜谱,整理出了24节气食用菌菜谱。食用菌的所有菜谱里面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用油要注意,最好用动物油,只有动物油才会把它鲜美的味道提出

在所有食用菌里面只有两个菌是可以生吃的,一个是松茸(marzhiteke)一个是松露,它们可以刺身。大部分的食用菌还是要煮的透一点才好吃,吃食用菌尽量不放酱油,因为它有菌类自己很好的鲜味,可以适当的放点醋。调料尽量少放,它只要有油有盐,少量的调料就可以了。

【品饮菌茶】在这里请大家品尝韩省华先生研究的黑金茶,他研究的茶是菌种,是董彩虹老师鉴定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和冠突散囊菌。把这种菌种活化了以后,在茶叶上面通过食用菌接种同样的方法来做,得到的茶汤更清澈、回甘味很好,能解牛羊肉的腥味,所以这个茶在新疆非常适合,它还能助消化助睡眠、降脂降糖,所以请大家在这尝一下。

【品尝菌馕】布海丽且姆教授给我们用食用菌烤的馕饼,也请大尝一块。

【视频】视频展示韩省华先生的讲演:“蘑菇成就地球”和他创作的歌曲“采蘑菇,上高山”。

【野生菌物照片】均是韩省华在全国各地采集的菌藻类原图,限于场地,仅仅展出100多幅。

野外采集后,实验室工作更加复杂,后期的研究得到应用才能体现科研的巨大作用。(图片介绍:这是胡建伟老师的实验室。董彩虹研究员以及塔大的张利莉教授;很多菌物学学者都是这位杨新美老师的学生或徒孙,他培养了很多食用菌研究的人员,在全国各地都很有影响。这位是朱兰宝教授,戴眼镜的是上海农科院外事处的冯处长,华中农大植保系书记吴东贵,美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钟顺昌、杨师母,上海农科院的所长方丙初、华农教授陈立国。)

   【绘画写生】这里展出几十幅绘画作品,是韩省华在采集过程的写生。他的作品有国画写生和油画写生等多种形式,这里仅展示了韩先生在菌类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菌物,在民间都以蘑菇称呼,古代有不同的表述,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叫法。表现了多民族对菌物的表述演变。当代所使用的“菇”字,在毛主席的著作中写作菰。如今,菇已经不孤,成为产业,成为文化。

展馆的介绍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参观!请提宝贵意见。

祝各位领导专家健康快乐!阖家美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