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学堂对于12岁的孩子,要求家长选择未来培养的方向。一个主要方向是强化外语学习,往留学的方向走。另外一个是国学方向,如果家长已经确定孩子不出国,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医学为主的发展道路,可以放弃外语学习。
其实,还有一个隐含的选项:考国内大学,以及“投机”,不想现在就决定,想等几年看后再说。这些都可以现在先选“国际方向”----必须强化外语学习。当然,损失就是:与专心学中文课程的学生比,必然要少学一些东西。而且过几年选择国学方向的话,会发现对英语的投入会浪费掉。
中国的家长们最怕“选择”,因为这意味着“要自己承担责任何和风险”,家长们更愿意“大家一起走”。就像是对国内的体制学校一样,家长们都知道不好,不过既然大家都一起走-----咋也一起走吧。管它好不好呢?反正吃亏也不是咱一人。
可学堂为什么要出这种“难题”给家长呢?很简单,是因为“负责”,我们必须让家长,知道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未来不同的结果。
站在12岁这个坎子上,我们有两个不同的学生。一个就是6-7岁就来学堂上学的孩子,今年12岁了。这孩子的英语已经超过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以后每天不用学英语,只需要“用英语”,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英语水平。另外,她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等等,与学堂的要求都很合拍。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的,就是好好教她思维课程,中华深度智慧课程,心理学课程,人际关系课程。教她做事,做人。将来18岁的时候,如果她想考国外的大学没问题。想考国内的大学?没问题。想不上大学,直接读学堂的国学院,读我的研究生?也没有问题。
另外一个同样是12岁的孩子,刚刚从体制学校中出来。身上有家庭和体制学校带给她的很多问题问题,心理,行为也比较纠结。除了学过一些体制内的课本;学堂内教学的,要求12岁以前学好的科学课,中文课等等很多该这个年龄了解的内容,她根本就没有学过。留下了很多需要补课的空白。更遗憾的是:虽然她“学”了英文,但是与学堂的要求来看,根本谈不上什么水平。她不会听,不能说,也不能写,不能读。只会背诵几个单词和句子,会做一点简单的考试题。
对于后面这个孩子,您对她18岁的时候,有什么期待呢?她现在正好跟6-7岁就在学堂上学的另外一个女孩一个班。家长对她的期待是什么呢?
我相信家长们都希望出现奇迹;18岁后,两个孩子同学六年以后,都具有“全面的能力和选择可能”;因为她上的是“今日学堂”。
可今日学堂并不是魔术师手里的棍子,我们无法创造奇迹;我们只会等待奇迹的发生。
以英语课程为例:原来已经在学堂学了六年的孩子,现在每天只用一个小时学习和巩固英语;而新进入的学生,每天用三至五个小时学英语。这样持续六年,18岁以后,您认为谁的英语水平会更高?更容易考上国外的名校?
如果没有其他的变数,两人的智力和学习意愿都一样;目前差距除了英语以外,两人其他的素质和个性都差不多的话。6年后,那个每天学习一个小时英语的学生,不仅英语水平会更高。她的思维,逻辑,知识面深广度,见识,心理状态等等,都是另外一个女孩所无法相比的。她们今天的距离是最接近的,在学堂的每一天,她们的距离都在越拉越大。今天虽然两人站在同一个12岁的起点。但是,由于她们两人12岁以前的教育不同,导致了这种根本的差异。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今天什么都不做,让孩子选择跟随路径的话,结果就是6年后您的孩子,全方位都被远远超越----英语以及非英语科目。也许您的孩子还是比体制内的孩子好很多,但是与她的同学相比就差太远了。
作为家长,您接受这种局面吗?仅仅是为了一门并非什么稀缺资源的英语,您付出的一切值得吗?
如果家长为孩子安排的出路是出国的话,付出这个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国外生活的必要条件”。
可是,如果您的孩子并不想出国,您付出这一切,得到了“外语还不错”的好评同时,却失去了很多最宝贵的学习机会,您难道不遗憾吗?
因此,我们今天在12岁这个坎子上,给家长一个选择的机会---是否要放弃英语学习。这是很负责地让家长明白未来的选择和结果。如果您今天愿意放弃英语学习,把时间全力以赴地投入学堂的核心课程学习的话。您的孩子18岁时,除了英语,她可以与自小在学堂培养的孩子不相伯仲。
当然,如果您的选择是学英语,出国留学的话,虽然18岁时她的思维力,知识面等按学堂标准是比较平庸的。但我们保证她一定优于其他国内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毕竟这是在学堂。
因此,我给家长提出的形象建议就是:如果您希望孩子18岁的时候抓住三只兔子(成为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留学当国际人才,学国学当传统文化英才),还保留了考中国大学当优等生的机会等。就最好6-7岁就送到学堂来学习。
如果您12岁左右才送来学堂,请认真地瞄准一只兔子。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要。就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以下是我给学堂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诸位也可以好好参考:作为家长,您是否给孩子安排了一条明智的路线去走,还是安排了一条“糊涂的路糊涂走”?
各位家长大家好: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学堂让家长们在诸多可能中选择未来学习的方向,就是想要学生“富足”而非贫乏。然而,人类共有的“贪求之心”,却让家长们陷入了“缺乏方向”的迷茫。两只兔子总比一只兔子好吧?当然,如果你都能抓住的话。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来学堂上学,要两只兔子问题不大。如果十岁,甚至12岁以后才来,能抓住一只就不错了。最怕的就是你想要两只,最后连一只也没有。
这一次学堂的大班学生(12岁左右及以上班级),要求家长们为孩子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出国教育的国际部,或者选择面向国学的国内部;
挺有意思的是:男生一班基本上都选择了以出国为目标的教育设计。女生班则基本上选择了留在国内,读今日学堂的“国学大学”。这个结果倒不出我的意料之外,是很正常的选择。我的大学教育计划,目前只准备了“明德大学”,培养贞静贤淑女子的大学。有家长就嘀咕:怎么没有安排“天健大学”?培养顶天立地男子的大学?而目前学堂只有“天健中学”呢?哈哈,就算是我安排了天健大学,恐怕也没有学生来报名上学呢;只有家长愿意帮儿子报名学国学。
有一些希望男生进国学部的家长比较失落。专门来信给学堂提建议:希望我给男生班多开一些课程,吸引男生班读国学。
女生班的家长也同样纠结:她们的女儿基本上都想选国内部,但是家长却希望她们出国留学;极少数女生班的家长对于女儿坚持选择“国学部”,甚至还想要完全放弃英语学习心有不甘;因为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出国镀金。总觉得学习土不拉几的“国学”,似乎有点没档次,只呆在国内,也有点“没出息”。
老实说:我觉得这些家长还不如他们的孩子知道自己内心的选择。男人,男孩,本来就不是什么安分的动物,他们喜欢玩,喜欢冒险,喜欢自讨苦吃。即使外面的世界很艰苦,哪怕出去后会碰得头破血流,哪怕他知道“家”很好,很温暖,甚至好到无可挑剔;他们也非要出去吃苦头。因为“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才符合男生喜欢四处游荡的本性。不过,不用担心,等他们在外面玩够了,吃够亏了,就会回家了。只要你准备一个温馨的家,就可以抓住他游荡的心。
而“女儿”天生是恋家的。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原因,她们并不愿意“闯荡天下”,哪怕可以很成功,哪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们更愿意守着自己朴素温馨的家,除非“家”实在是太恶劣了,就像中国体制教育一样恶劣,因此她们才不得不“离家出走”去留学,去参与男人的竞争。但内心是一万个不愿意的。实际上,各位留心就可以发现:喜欢逛街,购物,外出找人玩的女性,她一定不幸福,一定感情匮乏,一定不喜欢,也不认同自己的家和丈夫;幸福的女子,都是”恋家“的女人。家长难道愿意自己的女孩只有“成功”而缺乏“幸福”吗?如果不是,她们选择了让自己“幸福”的路子,家长为何会失落呢?
了解了这种心理,就知道现在今日学堂男生和女生的选择都是最符合她们本性的。“明德女塾”显然已经成为女孩们很喜欢的“娘家”了,要让她们离开?当然很不情愿。这说明学堂的教育是“深得人心”的,是很成功的教育。正因为女孩们如此恋家,我们只好专门设计更成长的“贞静贤淑”的教育,把她们好好教育长大,培养成东方淑女。嫁出去“成家”后,她们的心就安了。这是最符合她们本性的选择----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男人是以家为出发点,以世界为目标的。别说出国,假如有“外星留学”的机会,他们也会争着去的。傻小子们闯了一二十年后,估计就会想回头来学国学了。就像是现在的很多男家长一样(当然现在很多男家长依然在乐不思蜀的闯世界呢)。将心比心,何必现在要求孩子比家长还成熟呢?更懂得珍惜国学的价值呢?
天健一班的###爸爸,就代表了纠结的男生家长。想让孩子学国学,偏偏儿子就是不愿意。因此写信给学堂,希望学堂能够“做做工作”。吸引男生们来学国学。而且还涉及了其他教学建议。估计大多数家长都有这种类似的想法,因此我一并作答,公开给大家,以了解学堂的教学原则和立场。
红字部分是家长的建议和想法:
一:
我的建议是:1、学堂的分流时间点可以放在15岁,相当于初中毕业。而高中阶段再来分“国际部”与“国学部”,甚至再设一个“体制部”,开设一些冲刺国内高考的课程,为那些去不了、不想去国外的孩子提供一个选择,也把咱们今日学堂的狮子回送一些回体制,为体制的进化做点贡献。
校长回复:一:学堂不会设“体制部”,“接轨部”。我们不会自恋地认为这是“把咱们今日学堂的狮子回送一些回体制,为体制的进化做点贡献”,我们只能认为是体制教育“同化”了自主教育;而非相反---我们“进化”了体制教育。
学堂认为:中国的真国学教育是“健康食品”,最有益身心。而美国的学校是”垃圾食品“,品种丰富,口味多样,很吸引人,但是吃多了会伤身体。因此我们不反对吃一点,适可而止。但是我们认为体制学校是”毒品“,只会残害孩子的身心,除了一张文凭,没有任何实在的价值。如果家长要文凭,可以花钱去买真文凭,中国的大学本来就已经是文凭店了。我们没有必要赔了钱还赔人,赔健康赔前途进去。既然我们是这样想,当然就会言行一致,不会助纣为虐地去设立什么”体制部“。
当然,我们不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家长可以不认同我们的看法,我们尊重家长的选择;要上体制学校,考体制大学并不难;体制教育内容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靠“刻苦学习”,不断反复强化熟练而已。内容其实很少。上过今日学堂的学生习惯了“大信息量”,不怕学不懂这些“小信息量”的,只是要多点耐心,家长有做好工作,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了。
另外,要上体制学校,最迟到15岁,就需要离开学堂去准备考试了,但我们建议没有必要去学校,靠自学效率更高,更容易通过考试。只要真的愿意认真学习,三年时间足够考一个名校了。
校长主持的“国学部”,除了国学经典和医学外,如果再加上比如“创业、管理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之类的,我估计男生们会很有兴趣。当然,各学部都应该是通过相关课程考核才获准进入。
回答:谢谢家长对学堂的高度认同。以“男生感兴趣的科目”为教育目标来办学,这种设计虽然充分给了孩子尽可能多的选择,也满足了家长的愿望。不过男生感兴趣的科目,显然不止家长提出来的这么多。还有军事,科技,探险等等。如果真的按照##爸爸的这个要求来办学的话,我们就真的要变成一个“综合性大学”了。我们一没有这个实力,二是没有这个野心。
学堂的大学只想办“专科学院”Academy,而不是University。目标是“小而精”,不是“大而全”。虽然国内的价值观,都是要做大,做全,做强;但我们学的是道家,喜欢“小国寡民”。
学堂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的专业教育方向,不会按照##爸爸这种课程设计方案:“学生可能感兴趣”什么,我们就迎合学生兴趣,开设他们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这种模式是目前高校投家长和学生所好而开设专业的模式,只要是“社会热点专业”,不管自己行不行,就开一个专业先吸引生源,导致现在中国的高校千校一面,毫无特色,也毫无优势。无论叫什么专业都没有实质的内容。因为任何一个专业,都是需要全力投入来打造的。不是那么容易全方位成名的。
另外,学堂还必须考虑自己“品牌定位”的问题;可口可乐如果想要去做汽车;它不是没这本事和技术以及资金;只要有钱投资,现在什么行业都是很容易进入的。但是它一旦做了,就不再是可口可乐了。我们来设想一下:它完全可以买下一个汽车工厂,做出来的汽车品质不亚于丰田。但有两个缺陷:第一就是成本会比德国大众高一些;因为它的量产无法与大众比(这就是专业和集约化的优势)。我们就假想可口可乐制造的汽车价格与大众汽车一样,比如帕萨特品质的。现在的问题得您来回答了:您愿意开一辆可口可乐的汽车吗?只有个性化才会有生命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只是一行动就忘了。
第三:您的建议违背学堂“拾遗补缺”的教育宗旨。学堂在做的教育,是中国教育不会的教育。学堂未来要发展的专业技术,是外国人也不会的内容(深度的国学和医学),这是我们可以与哈佛和耶鲁比肩,甚至可以比它们做得更好的领域。我们“越民族化”,就“越世界化”。世界不在外面,就在我们身边。当学堂将来培养出“最好的中国人”后,我们一定就是“世界的今日学堂”。这就是学堂的定位。
您认为学堂办金融,能够超过华尔街,办商业,能够超过哈佛商学院吗?如果这世界上已经有您想要的东西,而且做得很好,我们何必去做呢?孩子要学金融,学经济,现在选择去“国际部”不就很好吗?中国没有真正的商业,金融,创业等等,但是国外的大学不都有吗?而且他们还做得很好。干嘛要求学堂来费心费力,还不讨好的插一竿子?干嘛不用学堂极其有限的资源,来做哈佛耶鲁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假如学堂来做教育和教师培养,我相信与哈佛耶鲁难分高下,甚至我们会轻松胜出。学堂来办医学专业,将使哈佛医学院的高材生瞠乎其后。将来她们会告诉你:癌症其实很好治!您相信吗?
因此,学堂的专业教育和学科设计模式,将根据学堂的独特优势,专攻别人做不了的内容,成为独特的“世界唯一性”。这种模式也是西方精英大学的模式,他们每个学校在某一个项目内,都可能是“世界第一”的。然后,吸引专门喜欢这方面特质的学生前来就读。贪大求全,只能是一所平庸的学校。这不是学堂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也只能选择道家的做事办法:“有缘者入我门来”。如果现在女生们有缘,就让女生们先行一步吧。
最后,对关于15岁才考虑分流的简要回答:
第一:英语必须趁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快速短期突破;越晚越不利。想要考国外知名大学,却混到15岁才来”突破英语“,是不太可能考上名校的。基本上只能上现在的中国家长花钱去买来的美国赚中国人钱的学校,相对会比较平庸,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美国教育。也失去了最好的中国教育。
第二:要考国内大学,一旦15岁前英语突破后,会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准备其他课程考试,就容易的多了。
第三:不想出国了,15岁后放弃英语学国学也来得及。无法是浪费三年时间,但是保留了很多发展机会,而且懂一门外语总比不懂好些,即使是半吊子也会比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强(学堂学三四年后,英语水平要远超疯狂和新东方的培训效果,但离国外优秀学生仍然有距离,只是打好了基础才行)。
2、关于:在15岁之前,课程安排主要还是基于学堂的“核心价值课程”。培养出有健康体魄;良好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程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少年狮”。
无论上国际班还是国学班,这个内容一直会坚持。家长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不了解学堂的教育模式,因为上面要求的内容,不是靠“上课程,读书,学习”等等来的,而是在所有的学堂课堂内外的教育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吸收来的,甚至是休息和娱乐的模式中体现的。这就是我长期培养的学堂教师最独特的地方,是其他学校无法模仿的地方。也是学堂要求教师必须与学堂同吃同住同生活的原因。课程内容相对来说,倒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了。
3、英语学习问题。学堂老生“幸运”的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新生当然是望尘莫及。但即使是12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也还不算太晚。学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该不只是针对幼儿阶段,把这一模式应用在少年阶段,应该也会有一定效果。就算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起码不会比“疯狂英语”、“新东方”差吧?就算是学堂的一种探索,我做为家长也持支持的态度。
第一:你说的是对的。12岁以后学英语不是不行,学堂更不是不会教。我们可以教的比很多英语培训机构还好。要求家长们选择,就是要抓住机会,要你们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问题。是你们家长和学生需要算账,到底是不是划算的问题。
第二:早期进入学堂的学生,英语基础已经打好,现在他们只需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像是玩一样学英语,18岁不仅可以考上国外的大学,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上国学院也没有问题。这就是我说的:他们可以抓住两只兔子。目前我们学堂11岁的孩子,背一集美剧的英语台词两天就可以完成。而一班12-13岁的男生普遍是给一个月都不成!每次排练只能搞几分钟的台词。您觉得这个差距用学堂的“超级英语学习法”好弥补吗?
第三:就算是可以弥补(其实我们知道弥补的方法),但显然他必须放弃已经学好英语的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来补英语课;您不可能把儿子劈成两半用;想学好英语同时一步不落的学好学堂的本领。因为您的孩子12岁以前在体制学校内浪费掉了时间,学堂的英文和国学都缺乏基础。您让学堂在未来的6年内就把孩子教得与我们已经教了六年的孩子差不多,可以齐头并进,您认为有可能吗?
学英语的账,我换个时间来继续说明。因为选了国学班的女生班家长也很着急,想要学英语。甚至12岁英语基础几乎是零的孩子的家长,也很想女儿学国学的同时学英语。因此,我们下一篇文章,就写写如何学英语的账目吧。家长只要觉得划算,我们就给您学国学的孩子开设英语课。这又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对学堂来说,要学英语安排起来很简单。
清一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