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由19 从高考状元失色看应试教育的教训!

(2007-11-06 12:21:19)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每年的高考状元,是学生一族的骄傲,是完美的象征,是名校争抢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榜样!是家长们的理想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考试制度二十多年的成就和荣耀。

可惜,这个神话在2005年,被香港大学无情地击破了:今年第一次在内地招生的香港大学,在面试后拒绝了11个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这些北大,清华争着要的“人才”,愿意屈尊去上一个小小香港的大学,没想到别人还不要。实在是太不给状元们面子了!确切地说,是太不给中国的教育体制面子了:如果连最优秀的“状元”都会被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其他大学批量地拒绝录取,我们这个考试机制可说是完全失败的;证明我们选择人才的方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至于香港大学为何拒绝“高考状元”,报纸上没有说,但是另外一些资料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一份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招收的14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曾爆出惊人结果:入学一年后,这些状元们成绩平平,且大多表现出心理脆弱,唯学至上,缺乏创造性,缺乏责任感,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漠视集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缺点!特别是一个中学国际奥林匹克冠军,居然是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演算机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哀。

当一个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大学,拒绝了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中的“顶级人才”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更多的国际企业,也会拒绝这个制度最标准的毕业生。另外一些受到青睐的学生,恐怕并非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在社会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成功。这正好是目前社会的现实:除了国营企业外,现在恐怕没有一家企业会仅仅根据你的文凭来决定是否给你工作,即使是名校!现在的社会上,清华,北大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著名的武汉大学,每年也有上千人被用人单位拒绝,这就是目前的现实!

家长们需要警醒了,学生们也需要警醒了:如果这样一个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开始运转的残酷的考试机器,即不能培养人才,也不能发现人才,只会摧残我们下一代,折磨他们的童真,磨去他们的青春锐气,让他们丧失社会生存能力的应试教育,值得你的信任吗?

我是不敢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们的:尽管我知道从统计学的概率上来看,有10%的孩子会适应这种教育,也能够成才!对于国家来说,一亿个中国学生中,能够出1000万人,绝对可说是“人才济济”,可喜可贺。但是对于家长来说,90%的失败率,无疑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足够好到可以安享10%的成功,我也不敢用孩子的未来去赌这种成功。事实上,在幼儿园大班,孩子成为班上倒数一二名的“差生”,家长也被老师批评。此时我就意识到:这孩子得自己来教,否则我的下半辈子就要毁在孩子的身上!

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定会改革,一定会向国际标准看齐。事实上我们也正在进行教改。高考也在改,而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考的方式和内容,很可能与现在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特别受到种种外来冲击和不断的内部呼吁的时候。但是首先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可能很慢,长久的惯性,即使要停下来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转向了!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甚至是一代人,两代人。但是作为家长,绝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牺牲品,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因我们的不负责任而遭受牺牲。同时,我们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习惯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用过去的手段来准备明天。所以即使教育部要改,层层执行下来也可能走样,大批已经习惯应试吸引教育教师为了孩子,只能自己想办法!

今日学堂,一个自助+互助教育的家庭学堂,就这样办起来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我们教育理念的认同,这里的孩子从一个到两个,再到十几个,几十个。跟着我学习全新教育理念的年轻人,孩子们的老师,也从一个,两个到现在的14个。今日学堂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快乐,学习是否有兴趣,个性是否健康,行为是否端正,而绝非考分的高低!我们更关心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用的人,负责的人,而不愿意他成为一部考试机器!虽然经过我们的教育,学生们很容易在各级大考中拿到高分,但这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中国的古人从来就重视教育,早就有“行有余,则学文”原则,也就是说,儿童在做人做事上行有余力,才能够谈读书的事。如果连作人做事都不会,读了书也只是一个废物而已!可惜我们这些后人,早就数典而忘祖了。现在的父母长辈谆谆嘱咐儿孙:只要你好好读书,别的事情都不要管!老师也同样的只关心孩子的成绩,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当然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废物!

    其实,高分低能的现象,北大清华毕业生被就业单位质疑的报道,“谁害了北大学生”的呼吁,早已有之!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每年都看到大批的“优等生”们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少人具有严重的心理和个性缺陷。甚至于在知识结构上都严重失衡,除了教科书外一无所知,知识面极其狭仄的大学生们比比皆是。每次我都杞人忧天地想,他们走向社会后会怎么样!我们的国家的未来能够依赖这样的青年人吗?这些青年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吗?

香港大学培养的学生,好像也并非什么世界级高级人才,别人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真实的人。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只不过是一个除了读书(而且是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什么都不会的机器而已。

我们的孩子,应该能够轻松对付应试教育,但是要走与应试教育不同的一条路!今日学堂,正在开辟一条新路!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