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小沈阳想到元培翻译

(2009-03-19 11:31:39)
标签:

小沈阳

奥运

春晚

元培翻译

蒋小林

杂谈

分类: 见证点滴

    央视大楼的火灾之后,坊间流传着这样的短信段子:“其实吧,元宵晚会可短暂了。一亮一灭,一场烟花就过去了,嚎~~~一亮不灭,一幢楼就过去了,嚎~~~”。

    这个段子的原型来自今年春晚爆红的小品《不差钱》。而这个小品中的赵本山弟子小沈阳则是今年春晚的最大赢家。

    春晚历来是全国的大小明星和广告主们争夺最激烈的平台。且不说那些饭桌上的蜚短流长,那一个个某某艺人为了上春晚,主动被动半推半就的潜规则故事。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指标是,今年春晚零点报时的10秒广告,价值超过4700万。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上春晚都能爆得大名,不是所有人上春晚都能效益最大化。为什么范伟、宋丹丹不愿意再上春晚?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上了春晚,不会更红,不上春晚也不会不红。所以嘛,还要劳神劳力吃力不讨好的,何苦来呢?同时,那些年复一年,在春晚的歌曲大连唱中不断露脸的晚会歌手,到现在也不见得有谁被观众记住。

    今年小沈阳和魔术师刘谦的故事告诉我们,“春晚现象”的真正受益者是那些真正怀揣一身绝活,有一定的地方知名度,但离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还差一口气的主儿。

 

    与“春晚现象”类似的,还有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界一直在热炒的“奥运概念”。

 

    从自从2001年申奥成功后,中国的企业家和媒体都在不停地谈论奥运会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多大的广告效应。于是乎大家头破血流地争抢奥运赞助名额,梦想着“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从此朝着500强的康庄大道一路狂奔。现在,2008年过去了,这些一掷千金的广告大户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

    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是,联想刚刚公布的上一季度财报,亏损9671.9万美元,创始人柳传志被迫复出,甚至在电视的镜头面前信誓旦旦地说出“救不活联想,我就不走”这样的“豪言”。而那一系列盈利或者没有盈利的“中”字头企业,他们的盈亏真的和奥运有什么关系吗?恐怕说出来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可见品牌效应,并不是在所有企业身上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在砸了那么多钱的奥运广告战中,到底谁是获益者?

    上周,《中国经营者》采访了北京元培翻译公司,似乎解答我们的这个问题。

    2006年,刚刚成立1年的元培翻译,掏出1600万与奥组委签约,独家承担奥运会的所有翻译工作。这对于年销售额只有3000万元的元培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豪赌。到了2008奥运年底,元培翻译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几乎比两年前翻了两番,并跻身行业前三甲。其总裁蒋小林更是迫不及待地对外界宣称,自己是北京奥运会上获益最大的赞助商。

    奥运之前的元培就如同小沈阳,出身“名门”——“元培”二字来自北大最著名的校长蔡元培,这家翻译公司脱胎于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校办企业,拥有强大的翻译人才储备。同时它也一样“身怀绝技”——元培将一个翻译工作拆解成24个环节,原来主观性非常强的一件事情,在这样的拆解下,变成质量可控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

    不过,最最幸运的是,元培所处的行业,恰好是一个能将产业整合红利最大化的行业。这样的行业往往分散度极高,一旦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企业群能集中利用资源完成行业整合,就能产生出集品牌和规模于一身的巨无霸。过去几年啤酒业和乳业的整合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品牌效应往往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因此,对于元培翻译这样的企业,我想说,恭喜你,你找到了你生命中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东西――品牌。而对联想这样的企业,我们要说,品牌已经不是你的天花板,投资奥运会解决不了你现在的问题,要想更进一步,对不起,请换个思路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