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初心数学孩子原点 |
分类: 涵老大小学(6岁-12岁) |
最近看过一本书,关于用讲故事来疗愈,通过叙述,让讲故事的人或者书写的人看到内在的自己,反观内心。忽然感觉博客就是这样,书写者即便无意疗愈,也达到了倾诉的目的。而且,文字带着平和,反而指了一条温婉的路,一路下去,问题相应而解。
进来忙碌,工作忙,生活忙,心灵更忙,没有写博客,积攒了好多的话,快乐的时光没有整理,忽然变得无关重要了。其实不然,那些令人感动的小瞬间小时间实时存在,但一转眼又被忙碌取代了,失去了颜色,惭愧。
昨晚早睡,身心俱疲,今早提早一个小时醒来,回想昨晚看书得到的感悟,定要起来书写一些,整理复杂的内在,得以片刻的安宁。
记得涵老大上小学之前,关于她的数学 ,我曾焦,虑过。后来朋友劝说,终于走出了迷局,但仍希望未来得解。到了小学一年级上半年,她数学也有吃力,但终能靠勤奋解决。下半学期,学习进度很快,对于她这样20以内数字加减法都慢的孩子,一下子过渡到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前几日数学小测验,更是得了全班“第三”,这还是在我和老师互动帮她补习一个星期的基础上,我的焦虑达到了顶点。
现在想来,对老大数学学习的焦虑也是是个引爆口,一段时间来由于老二到来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让我疲惫至极,但我一直坚持前行,努力做自己的最多,忙碌的没时间发泄和休息,久而久之内在已经不淡定了。我的焦虑会让我和外界的连接出现问题,而焦点之一就是和涵老大之间的互动。我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可以说,除了给润喂奶之外我都在关注她。正因为关注,她得到的来自我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另一个问题所在是,我儿时父亲教育我也缺乏耐心,一道题讲过三遍就会发火怒吼甚至动手。我小时候厌恶至极的模式恰恰惯性的出现在我的身上。涵对数学一直没有开窍,但是学习还要进行,一些题,反复错,反复讲,我和涵的互动很差,我认真的讲,她疏离的听,再问,还是错的,我的怒气就会喷发。
其实,我还有一层的问题,就是要面子。虽然我一直不肯承认我会这样。但终究,我逃不开传统父母的思维方式,老师在群里面宣布表扬正确孩子的名字,这学期以来,几乎没出现涵的名字,一开始我还期待,后来就是妥协,再后来就是愤怒,现在就是悲伤了。
昨晚看一本书,《请让我慢慢长大》。里面讲述一个可爱的女孩,在阅读和绘画方面极其有天赋,但是数学很差。这个孩子在华德福小学没有受到歧视,而是快乐、自信、无忧无虑的成长。作者设想这个孩子如果在中国,一定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老师认为她是差生,父母还会骂她笨给她找补习班。久而久之,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语数英平均超过超过90分,她就是好孩子,反之她就是差生。其实落后生具备的某些才能是好学生没有的,但他们的才华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完全被忽略。如果我们用考试不及格来责怪、贬损孩子,使他失去信心,他真正的才能就会枯萎。
最重要的是,学习者成功的标准是相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就是成长、发展的过程,不是为了获奖或竞争。我取得的一大进步,对你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获甚小。另一些人也许会付出一点努力,却有显著的成效。哪一种方式更有意义?其实两种方式都有意义,因为人和人不同,无法比较。
昨天下班,我陪伴涵检查作业,然后做口算,期间我一直鼓励她,120道题,26分钟做完,错了10道题。提高非常的快(前面30道题她就做10分钟了)。我还让她把这件事写进小日记里,把自己的努力记录下来。晚上,停下没进行完的生字复习,让她出去玩了一个小时。她很开心,我的心也得到了释放。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除了学习,更多的是生活和快乐。如果牺牲了全部去追求分数,最后剩下的只能是痛苦和不情愿。仿佛笼中之鸟,我想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都会采取这样的封闭式集训方法。
今早起来,顿悟很多,内心也平静了很多。我很怀念涵学前那段很闲散的时光,喜欢了,就读读书,不喜欢就出去玩一玩。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只是为了快乐。另外,焦虑让我忘了表达对涵的爱,没有爱的生活变得空洞无趣。即便如此,涵依旧没有停止表达对我的爱,她有爱心帮我孩子,帮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简单纯洁越发凸显了我的自私和复杂。还好,挣扎的内心找到了出口,看到了曙光。这个“坎坷”希望已经过去,让我回到原点,不忘初心吧。
加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