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香港中路特长班亲子教育教育机构 |
分类: 生活序列 |
曾经我们是试听课大军中的一员。说来惭愧,如今各式教育层出不穷,价位也是节节攀高,俺们这些工薪阶层只可仰视不敢尝试。记得有一次,我坐车路过香港中路家乐福附近,看到一块大大广告牌上面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坐在那里乐,我心里那个阳光灿烂啊,我多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这样,身处五彩缤纷的玩具世界,视线所及都是美好和快乐。于是,我决定去试听,即便仰视也要知道仰视的理由是啥。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频繁参加各式活动,有试听课,有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活动等等。每次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收获还真不少。通过比较,心中划分了优良中差,虽然同是营销,同是笑脸相迎,很多功利和无奈,但也有发自肺腑爱孩子的好工作人员。参加这些活动还有一个好处,扬长避短,吸收好的教育理念,改正相似的不良问题。后来有了固定的玩乐搭子,这种活动参加的少了。
几年下来我有一些感触,对于目前正在盲目寻找特长班的家长们,我很想说几句话。我的拙见,大多去参加特长班的父母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自己的确没时间教育孩子,急于不让孩子“掉队”,于是各种特长班跟上,弥补不足。这类家长大多图个心安,至少孩子在大家都学习的时候没闲着,殊不知特长班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孩子在玩乐的时候是快乐的,一旦安静下来,孩子依旧会感到孤独。而且,学习没有连贯性,单靠教育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类,自己有时间,但是教育孩子没有底,希望更加专业的机构帮助教育孩子。这几年课试听下来,真正能够教会孩子东西的机构很少很少,大多是花架子。记得我曾经想试听某家教育机构,我问老师,你们能教会孩子什么?那位美女淡定的说,45分钟我们教会不了孩子什么,我们是在指导家长回家教育孩子。如此说来,我们的钱是花给自己了。
第三类,有时间有购买能力,希望孩子扩大掌握技能范畴,舍得银子换得好教育。殊不知现如今,好价钱不一定好服务,大多数富丽堂皇的教育机构,其形式和内容大多是针对父母的感官的。比如,学习到最后一定要汇报演出,为的是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真正地成长在哪里,还是需要家长细心观察。
第四类,因为孩子喜欢而选择的特长班。暂且我把自己划分在这一类中。我们这些家长的心态相对比较稳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比较宽松,既然以孩子的喜好为主,孩子当然会参与选择特长班。上了特长班,以培养兴趣为主,不功利,不过多奢望。一切顺其自然。
实际上,我更赞同家庭亲子教育。这也是我迟迟不肯给孩子多报特长班的原因。我赞同大多数教育专家的理论,六岁内以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为主。比如最简单的吃饭穿衣生活自理,还有简单的家务劳作,亲子活动。看似简单,却是需要长期稳健的引导逐步形成的,对于构建孩子的性格很有帮助。
而知识的学习,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切莫一蹴而就。比如希望孩子喜欢音乐,要在生活播放各种形式的音乐,引导孩子欣赏音乐,而不是了解几首歌曲就算喜欢了。再比如学习英语,绝对不是每周一节外教课,孩子就会形成语感,还需要课间不停地反复,语境的熏陶,经历极其漫长的过程。再比如绘画,真正适合孩子学习绘画是在涂鸦期基本结束之后,大多数孩子是五岁半后结束这个阶段,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画的好,就立刻带着孩子去学特长班,再加上老师只交“技法”,不教“想法”,孩子的思维被限定住,会破坏孩子最初的良好感觉。
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本来拥有的能力,而不是人为破坏,“造就”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孩子。
如果真的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其实很简单,多观察少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作法和选择,让他们充满自信,快乐的成长。我们还可以为孩子营造学习氛围,在孩子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渐进输入希望他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待知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连点成线,继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基础。
家庭和谐,父母爱戴,自由氛围等等,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养分。家庭亲子教育可以替代特长班,只要多下点功夫,多付出一些爱,效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