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涵老大亲子园(2岁8个月—3岁 |
宝宝和涵涵。
周五,涵的爷爷奶奶突然到访。大家同在一个城市,涵又每天送到他们家帮忙看管,所以他们到访的几率不高。突然来了,我和老公都有点措手不及。当然这次也是事出有因,老公调休在家两天,爷爷奶奶两天未见孙女,难道是这个原因么?
周五下班回家,涵非常高兴,如我所说,最爱她的人齐聚一堂,一个也不少,能不美么!
一整晚,大家一起吃饺子,出去散步,场面温馨。唯独奇怪的是,涵的表现非常“奇特”,用“奇特”来表示实在是我不想把她的表现说成贬义(实际上就是贬义)。举个例子来说,哭闹明显增加了数倍,东西没摆好,喝水洒在身上,或者是饺子没放够数,她总是哼哼唧唧的,要不然就是大哭。总之,她的情绪很烦躁。而且自理能力直线下降,衣服鞋子“不会”穿,出门“不会”自己走路(爷爷背着),拿着出去的扭扭车才坐上去就不骑了(平时恨不得自己抱上六楼)。
周六,全体一起出去玩。本来去恐龙乐园,因为惊心电话邀约,临时改道去了迪卡侬。涵很兴奋,她要展示自己玩轮滑的“高超技艺”。一路上指路唱歌,好不快乐。等到了迪卡侬,来到轮滑区。涵的行为又开始“奇特”了。先是因为鞋子没有穿蓝色而大喊大叫,更换穿上又不肯自己走。这在我是很难想象的,《购买轮滑正式提上议程》一文中,我详实的记录了涵第一次轮滑的种种勇敢之举。而这次,涵突然什么都不会了,穿上鞋子哇哇大叫,“不行,不行,我不会”,这句话在此之前从未听到过。然后就是拉着爷爷奶奶的手不肯松开,貌似自己很渺小,很无助,很可怜。其实……我惊异的看着她的表现,最后轮滑无疾而终,草草收场。
后来,涵专心等着宝宝姐姐。终于等来了,俩美女打起了太极,互相寻找,又不多说话。最后玩球球打破了“僵局”,距上次见面隔了一年,难怪会有点生疏。玩的过程还不错,俩妞都长高了,也懂事了。尤其是宝宝,上了一年幼儿园,变化比较大。不得不说,熔炉中出来的都是精英。我心里有点期待涵去幼儿园了,呵呵!玩到后来有些小插曲,涵和宝宝争一个滑板车,涵涵挣到了,宝宝痛哭了,我们抓狂了。再往后,涵涵可能饿了,缩在购物车里情绪不高,宝宝跑前跑后的帮忙拿乒乓球玩,很让我感动。再后来,大家拜拜了,因为涵又开始了“奇特”的举止。光丫丫在帐篷玩完后,坚决不穿鞋(奶奶在一旁劝解无果),光着脚丫在卖场里奔跑,坚决要求抱着上车,我们不同意,她就一路连跑带爬带哭闹的在收银口耍赖。这一招,的确是“历史罕见”。估计这一幕在她一岁左右出现过后,直到今天才又一次被用上。我恨的牙痒痒,把她从地面上抱起来,带到大门口问她为啥哭,后来看看手表,难道是饿了?不过以往我们仨一块出去即便饿了,也没有这般“奇特”表现呢。
如此这般,“奇特”表现维持了三天,婆婆也住了三天。也许平日里我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白天送过去,晚上接回来,所以,涵和老人之间的交流我看不到,也体会不深。这次,我是深深被“震撼”了。我实在太佩服婆婆的耐心,她请涵涵洗脸,这件事从一开始提醒到涵走进洗手间,她站在洗手间门口足足有10几分钟,说了不下几十遍,“快点吧,快来洗脸”。涵呢,先是从沙发上缓慢转移到地面,然后坐在地上穿鞋子(只穿了一只),后来被奶奶提醒又穿了另一只,然后在客厅逛了一大圈找到一个比较中意的小凳子,然后搬着凳子,仿佛手持几枚易碎的鸡蛋,此刻描写她的神态,如同端庄的大家闺秀,迈着小碎步,仪态大方……如果是我,如果是我,一定抓狂了,偏偏不是我,我是个旁观者,但是我一样快抓狂了。这样的事件同样发生在今天早上,婆婆说了不下几十遍的洗脸,涵就是不肯进卫生间,仿佛那是个笼子,进去就出不来了。她一会上床,一会下床,一会上主卧趴着,一会转到客厅溜达。最终,是我,主动走过去,拉起她的小手,微笑的提醒她,宝贝,该洗脸了,然后顺利的将她带到卫生间里。她开始刷牙。这一切都尽收婆婆眼里,不知她作何感想呢!
我想,我们都爱孩子,很爱,很爱。因为她太小了,太稚嫩了。但是爱,是要有度的。这几天相处下来,我忽然发现了涵的两面性。在我面前,她懂事,讲理,甚至是小大人。但是在爷爷奶奶面前,她撒泼,耍赖,提无理要求。近段时间来,我和婆婆很好沟通,很多书籍互相传看,并且每天交流涵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会被我所看到的“震撼”到。
相同的理念,而衡量的尺度却全然不同。例如最近我们沟通好,一同帮助涵承担“错误”。也就是今早,涵碰掉了挂画,婆婆很自然的主动走过去拿起来,边拿边说,涵涵,下次要你自己拿了啊……而实际上,涵根本没有请奶奶帮忙,也没有说谢谢,在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无所谓。
不同的衡量尺度造就了涵看人下菜碟的本事。在妈妈面前,要懂道理做好宝宝,在爷爷奶奶面前,她是家里最大,如果遇到想要得不到的东西,大哭大闹是打开紧锁大门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此看来,我在涵眼中一定是不好沟通的大人。这也能解释通为什么他们来了三天,涵要求跟奶奶睡三天。
还有今天上班路上,涵一定要下车,婆婆不让,她居然挥舞手中的玩具打奶奶。但是婆婆居然没有严厉喝止她,而是一贯温柔的说,涵涵,这样可不好啊!试问,如果涵举着玩具打向另一个小朋友,结果会如何?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或者说,如果我们大人过于骄纵她,不及时剖析事件的根源,这永无止境的退步和忍让,会害了孩子的。
我偶然看到冰山一角,又开始困惑了。
昨晚,涵睡了,我无限感慨的对婆婆说,培养孩子某一种习惯,适应某一种规则,我也许花费很多时间,在她还没有完全能够坚持规则的时候,只要某项规则的天枰失衡,让她发觉了家人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发现更为有利于她的方式),她会迅速调整,向妥协的一方施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我们家中只可存在一套规则,决不能有太大的出入,否则,孩子就糊涂了。甚至,孩子学会用两套方案对付两家人。在爷爷奶奶家是绝对的霸王,在父母身边变成小绵羊。是谁造就了孩子的两面性呢?是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