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牙膏牙刷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节奏育儿 |
分类: 涵老大亲子园(2岁8个月—3岁 |
小娃娃被画上了眉毛和红脸蛋,晕!
今天早上刷牙进行的很不顺利。先是涵跑去看书,坐在那里慢条斯理的翻来翻去,硬把她架过来也不好,劝说也不听。只能随她。好不容易站在凳子上,准备刷牙了。她开始挽袖口,动作“精致细腻”,我在一旁开始数数,劝慰自己。刚要伸手,涵小手伸到眼前,妈妈,不用你帮忙,不用,啊!说完继续工作。
终于挽上了袖口,涵抓过来杯子接上水,开始挤牙膏。我牢记“不用我”的硬道理,不动,不管,注视。
涵拧开牙膏,牙膏帽先是递给我,我拒绝帮助,她放到一旁,帽口朝下放了一次,朝上放了一次,最后还是朝下放。
左手持牙刷,右手挤牙膏。她记住了牙膏从下往上挤,就是手指力道不够,把牙刷递给我,我再次摇头拒绝帮助,她把牙刷放到嘴里叼着,两只手在牙膏底部捏了一下(就一下,只一下,对于挤出来牙膏没有丝毫帮助),然后重新取回嘴里的牙刷开始挤牙膏。牙膏挤的很悬,一开始毫无踪迹,后来,一点点冒上来,只是每一毫米的挤出都像是在按压我的心,等待,等待,一长条粉色的牙膏终于出现在牙刷上,汗。
牙膏挤完,涵把牙刷递给我,我扶着她的手把牙刷放到牙缸上,头朝上。涵开始进行下一个她认为有趣的工作——盖牙膏帽。
小手细致的把牙膏帽套到牙膏上,旋转,居然是逆向,我忍,不做声。再旋转,还是逆向,我把嘴缝上,不说。再旋转,终于是顺向。拧了三圈后,向反方向拧了三圈,旋紧的牙膏帽又出来了。再旋紧,反方向旋开,旋紧,旋开,最后涵安抚我说了几句话,妈妈,我看看牙膏出来了没有啊!第四遍旋紧后又旋开。
此时此刻,我希望谁给我一个沙袋,让我以每分钟60拳的速度发泄一下我的抓狂,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只能看着。
好了么?我的声音温柔的有点奇怪。
好了——终于,我听到这个答复。下面的事就好办了,我帮她刷牙,她漱口,一个杯子,淑了数不清的口,然后她用那稚嫩的小手沾了点水摸摸小嘴巴,好了!
妈妈,你看,我的牙亮晶晶的!
孩子啊,我当时真想说,妈妈的心哇凉哇凉的!
在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对于孩子的节奏有一篇文章分享,“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做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的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节奏并不只是一种可以随意改变的旧观念。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型,是一个人的一种内在特征,当其他人的活动节奏跟我们的相接近,我们就会为之感到高兴,但是当我们被破事自己适应于他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虽然我很理解孩子的节奏,并且愿意接受孩子缓慢无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我的心底,真得很痛苦。我想很多妈妈应该和我一样,看到孩子把穿鞋子这件小事做成若干“大事”,始终在原地打转,也会感到痛苦。
只是,我们要如何说服自己来接受这种“痛苦”呢?
我思考了一下:
第一点就是不看,不管,不问。在适当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处理问题。如果实在需要父母陪伴,也可以做些其他事,尽量避免过于关注。
第二点尽量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消磨。对我来说,我最关注和紧张的就是早起的一段时间,眼看着就要迟到,出门还要遭遇堵车,我希望孩子起床后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一样事情,就可以顺利出门。但是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当我焦急时她往往不理会,因为她不理解我。于是,空出足够的时间太重要,可以抵消一部分的拖沓延迟,让我们的心好些。
第三安抚自己焦急的心。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包括我自己,什么事只要快就好,不看结果和成效,到餐馆希望第一个上菜,坐车希望第一个下车,于是,我们也希望孩子不要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住的加码,催促。只是,孩子远跟不上我们的速度,还是稍安勿躁吧。理解,还是理解。
最后希望大家也来发发牢骚吧,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