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亲爱的安德烈》

(2010-04-05 20:04:53)
标签:

亲爱的安德烈

《傅雷家书》

母子

育儿

分类: 书评影评月评
对话——《亲爱的安德烈》

这几天宅在家,忽然很想看书,而且是关于孩子的书,心中早有选择,到当当购书来不及了,想到了青岛市图书馆,在网上一查,喜出望外,居然都有“存货”,派老公外出时借回,列出的四个书目,只借回1本《亲爱的安德烈》。

摸到这本书,手心就传来一种幸福感。

书皮上写到:“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阿。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与你的‘别人’”。

然后,我第一次看到了龙应台的照片,和想象中有几分相似,纤瘦、平凡、温和,如同她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朴实无华,却蕴藏着永不枯竭的灵性和韵味。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她早了我27年出生,笔下的文字能获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喜爱,不得不说,亲情是永远共性的话题,且可以互融互通。看了开篇,看了母子二人分别写的序,看了四封信,加上读者的来信和母子间的邮件。关上书,闭上眼,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都有过18岁,书中母亲的18岁是生活在一个极其动荡的环境下的,活着不仅为了自己,还要为了国家,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已经淹没在社会巨大的漩涡中,没有了自我,或者说“超脱”了自我,活的更加“伟大、无私”。而安德烈呢?他生活在当下,物质丰富,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他们不缺乏新鲜刺激,他们更多地为了自己而活,活得那么淋漓尽致,让人羡慕。那我呢?我的18岁在哪里?做过些什么呢?我的18岁在军校,每天唱军歌,喊队列,学业务。哦,我的18岁,还没有这些想法阿!我甚至无法对等的跟父母谈论我的未来。确切地说,我真正向往“自由”的时候居然是现在,呵呵,多么难堪,我的“自省”比安德烈整整晚了12年。

这本书是读来学习做父母的,却无意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子女。曾几何时,我很羡慕《傅雷家书》里的父子对话,我羡慕他们能够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谈人生、谈工作、甚至谈爱情。我却不能。父亲在家中“掌管大权”,我无权做辩解,在1997年,我曾想放弃已考取的军校,父亲以断绝父女关系为要挟“逼”我踏上南行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关闭了心灵的窗户,不愿多谈。现在看来,他似乎是对的。我有了不错的工作,但至今我也无法说清对这份工作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曾跟朋友说,我的每一步是被人生推着走的,或者说是被家人推着走的。如果按照我内心的抉择,应该不是这样的人生了。

龙应台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感同身受。

这本书才看了几页就这般感触了,依然是羡慕,羡慕两代人之间的碰撞、矛盾、质疑、关爱,那些所谓的“隔阂”,真的不是他们的错。我理解安德烈用音乐来表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年轻人是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变化,而成年人却固守着自己“成熟”的思想,作了很多无用的对比。两个参照物本无可比性,你说错在谁呢?

我们可以做准备了,为我们的孩子,打开一道通往彼此心灵的窗户。我今天抱着涵,她在那里喝酸奶,我说,涵涵,你有什么话要告诉妈妈知道么?妈妈爱你,永远等待着你。涵笑嘻嘻的答应了,她还不能理解。

我想,作为母亲,我会做出努力,至少我的心永远为她敞开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去看海鸥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