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接纳孩子》
(2009-12-18 13:17:45)
标签:
教育育儿秩序冰棍道德意识 |
分类: 涵读书笔记 |
书摘
《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接纳孩子》一节
原文: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1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意图,而导致事件过程的偏差,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孩子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孩子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不强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
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并予共情,而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按照他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别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小气”、“浪费”、“任性”。这只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便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
本博:涵涵的确有这样的表现,一根冰棍儿,她明明吃不了,化得满地都是,她还死死的握着一下一下的舔,如果我们帮忙吃掉一边,她会大哭大叫,非常伤心。早就听说孩子有内在秩序的问题,有时仍会忍不住发怒。其实,大人多一点耐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毕竟,秩序感是通向孩子建立道德和规则的捷径,我们都应该更宽容,更耐心,更包容。
原文: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之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孩子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他什么都没见过,如果不刻苦学习弄明白这个世界怎么回事儿,他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存活。因此,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每一动都是在学习。尤其生命头几年,儿童生活在他的行动当中,行动和思维不可分割。孩子活动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在积极运转;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也放慢了脚步。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就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认知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攀爬、触摸,等等。简单地说,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就是一个词: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