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小衔接 我来支招(幼升小)

(2009-03-03 21:22:52)
标签:

育儿

分类: 妞妞专栏

女儿一年级了,一学期下来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生活。不过,虽然如此,可想想去年刚刚开学那会儿的情景,偶滴神啊!我想没有点想法都不行呢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幼小衔接一般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向家长提出它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年轻父母都能相当程度的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怎养比较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实施。就我自己的经验,我来总结一下,愿意的朋友就来看一下或者立刻行动起来,或许对您的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会有一点点提示及帮助哦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

 

1.识字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识字,有的孩子的确能认识不少的字。但有一个误区要强调一下,小孩子在没有学习拼音的基础上识字,基本都属于“识图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识字基本是将字当作图来认识的,所以如果孩子年龄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遗忘,当然如果能持之以恒地教孩子识字也是可取的。不过,就我现实的经验看来,幼儿园大班开始识字是比较实在的。因为6、7岁的孩子识字相对较快,除了识字卡片或书籍,任何街头广告标语都可以成为孩子复习生字的天然课本,而且充满了随机性和色彩化。大班识字后,对于升小学以后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识字不困难,自然对书就会产生兴趣,对书产生了兴趣,那一切学习不就变得简单了么?

 

2.阅读   书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看书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既然是心愿那就得有实现的动力。动力在哪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滴!!家长是孩子爱上阅读的榜样,我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听录音、识字后让孩子自己阅读,都能提高孩子对书的兴趣,从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前储备他们脑袋里的小小知识库,为升入小学打下基础。

 

3.拼音   在幼儿园大班,老师们一般都已经开始教授拼音,但是往往停留于声母、韵母这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对于拼读音节可能只是简单地涉及。所以家长最好在有精力的情况下,辅导孩子接触音节的拼读或者是写拼音。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辅导或者怕自己读音不准确,那就建议在幼升小的这个暑假期间送孩子去培训一下,这样既可以避免误教孩子也让孩子提前有所感知。这样在开学以后,也就不用担心孩子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拼读不出音节而干着急上火了。

 

4.写字   写字在我看来是幼小衔接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有切身体会!我女儿在升一年级前我没有让她上过任何形式的硬笔书法班,甚至在家也很少写字,所以刚刚升入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写字让我费了不少脑细胞!因为没有正规地学习过笔画,女儿的横、竖、点写得极慢,而且总是不停地在纸上擦掉重写,甚至急的要哭:妈妈,我怎么总是写不好?在学写汉字的第一个月,我脑袋都大了,天天坐在女儿旁边指点,那时候的后悔劲儿可就甭提了!虽然一段时间以后女儿的字快多了,可想想那着急的时候,我还真挺郁闷的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所以啊,奉劝您,如果可以的话,幼升小的这个暑假让孩子练习写汉字。

 

5.算术   在孩子上一年级之前,学会10以内的分成以及加减法(当然,如果孩子够聪明,完全可以教授20以内甚至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1+1=2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班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教了,不过您别高兴得忒早,仅仅会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可不是什么值得显摆的事,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从具体形象性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话看着有些专业术语的感觉吧?呵呵~~~这的确是专业术语。举个例子:3+2=5孩子或许早就会了。但是有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3个苹果吃完了又吃了2个,那我一共吃了几个苹果?孩子会回答:不知道!有的家长就纳闷甚至上火了:怎么就不知道啦?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你怎么知道吃的呢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不是知道3+2=5的嘛幼小衔接 <wbr>我来支招(幼升小)怎么说不知道呢?其实啊,这样的例子就是儿童很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不完善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实物和数字之间的匹配,孩子是需要过程的,跳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思维中间就脱节了。当然这跟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您在教孩子10以内或者是20以内的加减法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两个不同思维的过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些往昔
后一篇:点滴中的希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