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05年韩国将“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时候,很多人开始着急起来纷纷指责韩国方面的种种不是,说端午节活动本来就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凭什么是韩国的啊?而这之前之后,众多的历史文化元素都“被韩国”了。我们不平、我们气愤,可是,我们是否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做深刻检讨和自我反省:传统历史文化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中国是否做到位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情形又怎么会发生呢?
不说远的,刚刚过去的“七夕节”西化严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七夕节”就被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呼,更有甚者直接叫“情人节”的,大有盖过“七夕”这个名称之势。而过“七夕”的方式也西化了,现在过七夕,感觉是在重复过“情人节”,内涵和活动样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就是复制了西方的“情人节”的过法,一年一次“情人节”还不够非得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搭进去再重复过一次,是中国人很浪漫吗?
七夕就是七夕,没有必要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呼,按照有些人的意思“春节”是不是也应该改叫“中国圣诞节”,“中元节”也换一个洋气的点的叫做“中国万圣节”呢?没有西方文化的光环是不是就暗淡无光,无法放射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七夕”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从汉代就开始有了,比西方情人节的起源还要久远,而且的它的文化内涵也不仅仅是男女相爱之情那么简单,也有女孩子乞巧希望自己能有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技能等含义在里面,所以“七夕”又叫“乞巧节”和“女儿节”。过节的方式也很多,各地都不一样: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比赛看谁更灵巧,或者摆上些瓜果来乞巧,此外还有诸如“拜魁星”、“晒书、晒衣”、“为牛庆生”、“拜七姐”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更是这个节日的一大亮点,它使得这个古老的节日多了许多梦幻和浪漫的色彩,因此单单以“情人节”这样的含义取代概括“七夕”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狭隘的。
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日本人怎么过“七夕节”的博文,看到高度现代化的日本还在传统地过着这样的节日:传统的和服,传统的仪式......而对比“七夕节”的发源地的中国越来越西式的过法,甚至连称呼都想西方化的情形,感慨良多:我们本来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别的国家想要都要不到的,也难怪人家韩国人频频出手地在抢夺,当然是因为我们的这些历史文化都是瑰宝,太优秀了。可是身在福中的我们却视而不见以至大肆挥霍甚至弃之不要,一个个珍贵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手中熟视无睹地毁灭和消失了,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却浑然不知。
不要怪韩国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抢夺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是否都保护、珍惜乃至传承发扬好了?!你保护好了,是你的谁都抢不走。
遗产就是遗产,它是讲继承的,谁继承保护得好就是谁的,不管历史上是谁的,联合国也只认这个。谁又能保证韩国人下一个申遗对象不会是被国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甚至“情人节”的“七夕”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