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夫人不发宿藏

(2019-05-19 18:33:51)
分类: 故纸撷珍
先夫人不发宿藏

 先夫人不发宿藏

宋·苏轼

 

原文:

 

昔吾先君夫人①僦②宅于眉③,为纱縠④行。

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⑤板,先夫人急命以土塞之。瓮有物⑤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

夫人之侄之问者,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

其后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⑥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⑦曰:“使吾先姑⑧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选自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

 

①先君夫人——即苏询之妻程氏(1010—?),宋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  ②僦——租赁。  ③眉——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  ④纱縠——轻薄的丝织品的通称。  ⑤物——鬼物。鬼怪。  ⑥乌木——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  ⑦宿藏——指积年储藏的钱粮等财物。  ⑧坟起——凸起,高起。  ⑨崇德君——苏轼之妻王弗的封号。  ⑩先姑——妻子称丈夫的亡母。

 

翻译:

 

从前亡父夫人程氏在眉州租了一处房子,经营丝织品行当的生意。

有一天,两个小丫头熨烫丝绸,脚陷入地中,一看,陷进几尺深。有一只大坛子,上面覆盖着一块乌木板,先夫人赶紧命人用土将坛子里填实。坛子里的东西好象发出人咳嗽的声音,总共过了一年才停止,人们以为这坛子里有积年储藏的东西想出来。

夫人程氏的侄子程之问听说此事,想打开来看看。恰好我家搬迁了,程之问于是租了这个宅子,掘地一丈多深,也没见到那只坛子。

此后我在岐下做官,住处大柳树下,有一尺见方的地面上积不住雪;雪过天晴了,地面鼓起几寸高,我怀疑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想打开来看看,亡妻崇得君王弗说:“假使我亡故的婆婆还活着,肯定不会打开。”我惭愧地停住了手。

 

点评:

 

为防止被盗窃、劫夺,古代富家大多喜欢瓮藏金银。据宋·沈括《梦溪笔谈·异事》记载:洛阳一带,凡卖房前未经发掘,卖家照例要向买家索要“掘钱”。左丞张观买房,卖家就一再索要这个款项,最后交了一千缗,卖家才肯交房。人们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知买下后,竟然挖出一只石匣,里面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由此可见,当时宿藏金银的普遍性。

为此宋朝还特别立法:“凡于官地得宿藏物者,皆入得人;于他人私地得,与地主中分之。”意思是说:如果宿藏物是在官地上发现的,那么谁发现了归谁;如果是在他人土地上发现的,则由发现人与土地产权人对分。苏母程夫人是在租住的房子里发现的,按照宋朝法律,应当与房主对分。

但程夫人却命人用土将坛子里填实,此举向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她的“不发宿藏”,在当时即被视为美德。并认为她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这种固有的道德观念既深明其理,更严格奉行。这种“严以律己”所具备的道德感召力,不仅为家人、婢仆等做出了榜样,还遗训于后代,使儿子、儿媳也自觉遵奉苏家的“规矩”,体现出一种“不动他人之物,不取身外之财”的良好家风。

我则期期以为不然。

一、两个小丫头脚陷地中,无意中发现了这处宿藏物。出于对宿藏物的保护,程夫人理应打开来看看,而不该回填了事。

二、既然发现了宿藏物,即使她愿意放弃对分的权利,也应当向房主报告。而程夫人告诉了她的侄子,也没有告诉房主,如此用心能不让人怀疑吗?

三、她还对外人说“坛子里好象发出像人咳嗽的声音,总共过了一年才停止”,这种说法太荒诞不经了,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为掩饰大瓮里的宿藏物消失不见而放的烟幕。从而误导人们相信大瓮里的宿藏物是自行出瓮的,最后连大瓮都长腿跑了。

四、一年后程夫人突然迁居外地,其侄程之问续租了这个宅子,掘地一丈多深,也没见到那只大瓮。如果程之问没有说谎的话,那么程夫人与大瓮的消失便脱不了干系。

五、据宋·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记载: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其中“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一句,所指的应该就是她“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一事。而下句“不数年遂为富家”就太令人怀疑了,有谁听说过卖首饰能卖成富家的?

种种迹象表明:是苏母程夫人掘了房主家的宿藏。不但掘了,而且还把自己打扮成“不发宿藏”的女君子,连她的儿子和儿媳都给她骗了,还到处给她扬名!

真正能让人钦佩的,我以为,还是唐朝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据宋·周煇《清波杂志》记载:郑氏早年守寡,家道贫寒、儿女幼小,居住在东都洛阳。因古墙倒塌,获得的钱多得能装满整整一条船。郑氏上香祷告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难。老天爷肯定是因为已故父亲留给儿女的德泽,可怜他们生活贫苦,而赏赐给他们的。我希望这几个孤儿以后学有所成,这也是他们的志向,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不敢要。”然后立刻叫人将钱埋掉,重新把墙筑好。

这才是中国古代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母亲!

 

先夫人不发宿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东方仁厚
后一篇:易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