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徒见识

分类: 故纸撷珍 |

博徒见识
清·俞樾
原文:
某孝廉⑴,家贫落魄⑵,无以为生,贷于亲友,皆莫之应。有一博徒⑶,独善遇之,时有馈遗⑷,以资薪米。及公车⑸北上,又为治装⑹,且赡⑺其家。
未几,孝廉捷南宫⑻,授县令,感念旧恩,使人招之。谢不往,曰:“吾侪呼卢喝雉⑼,席地帷天⑽,放浪久矣。一入朱门,则束缚欲死,非所以爱我也。使我居君之所,仍日日外出,从牧猪奴⑾游,不于君官声有损乎?又非所以爱君也。”孝廉乃使人赠之千金,亦不受,曰:“君虽日赠我千金,亦不过供我博场之一掷而已,徒伤君惠,而无救⑿我贫,不如其已也。”
此博徒见识甚高,使淮阴侯⒀能见及此,则无“鸟尽弓藏”之叹矣。谁谓市井中无英雄哉!
(选自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注释:
⑴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汉书·武帝纪》:“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唐·颜师古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明清两代为对举人的称呼。
翻译:
一位落魄的孝廉,贫困得无以为生,向亲友们借贷时,遭遇的都是不予理睬。但有个赌徒,独独对这位孝廉很好,常常有所馈赠,以资助他的日常生活。等到孝廉要赴京赶考的时候,赌徒又为他张罗所需,并且替他养家。
未过多久,孝廉中了进士,朝廷授以县令之职,因感念旧恩,孝廉就派人想把那赌徒接来家中同住,但却遭到婉谢。赌徒诚恳地说:“像我们这样的人,过的都是”天为蓬帐地为床“的日子,随便放浪惯了,一旦进了官府,岂不束缚得要死?这样做对我并没有好处;如果我不自行约束,仍然跟原先那帮人鬼混,则岂不对您的官誉有损?这么一来反倒害了您了。”孝廉见无法如愿,就换了另一种报答方式,差人送去千两银子,谁知那赌徒还是婉拒不受,回话说:“您就算每天赠我千金,亦不过供我一场豪赌而已,到头来我终究是两手空空,这非但有伤您的厚惠,也无法改变我的素贫,我看不如随其自然吧。”
这个赌徒的见识,可以说是相当高超的了。如果韩信当年也能有这般见识,就不会让后世有鸟尽弓藏的感叹了,谁能说市井中没有英雄呢
点评:
读完这篇短文,笔者想起了颇堪玩味的两句话,那就是“仗义不乏屠狗辈,负心每多读书人”,或因有感而发,或因一时激愤,我们自不能以偏概全。但征诸事实,这两句话却也有其准确性。广为人知的一例,便是被包公以虎头铡伺候的陈世美,无疑为一个典型的负心读书人。
理论上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与明理,日积月累,读书者的学识与智能,必将与时俱增,进而为世所用。但十分遗憾的是,实际上,古今中外有些饱学之士,挟其所学与能力而危害世人与社会;其力有未逮者,却也只顾一己之私,而不曾丝毫造福于他人:反不如一个未受教育者。
本故事中的那名赌徒,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市井英雄”之类的人物,从文中他的行为与言论来看,又岂是一般自私自利的书痴所能望其项背?难怪原作者将他与淮阴侯韩信相提并论,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
说英雄,道英雄,问千秋万世,造就了多少成名英雄?更尚有多到数不完的自命英雄。所有这些,却也未必尽属真英雄!
就以韩信而论,世称“汉初三杰”之一,该算是名垂古今的大英雄了,然则亦有人题诗讥之曰:“穷不能自存,达不能自保,千古称英杰,为之一笑倒!”至于非议他为“妇人之仁”者,那就更多了。